文史-中華看點

《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10)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這使他在亡國之際,依然能維係基本的社會秩序與臣民安寧——這一點,雖不足以稱頌其為明君,卻值得從曆史角度重新評價其“溫良之政”。

一、史載“性寬,不好殘酷”

據《陳書·後主紀》記載:“後主性寬,不好殘酷。”

這一短語在《南史》亦有類似記載,是對陳後主性格的一致描述。與他同時期的北朝君主如宇文邕(北周武帝)、高緯(北齊後主)動輒屠戮權臣、妃嬪、親屬相比,陳後主在用刑與處置方麵顯得尤為節製。

在其七年統治期內:

無大規模文字獄;

無株連九族之誅;

無誅殺老臣之舉;

即便對異議者、邊將之子投敵者,亦多選擇赦免與安撫。

這種寬和作風,在南朝末期宮廷權鬥頻發的背景下,實屬難得。

二、不濫殺忠臣,尊重人情與忠節

魯廣達之子魯世真降隋,為重大“投敵”事件。魯廣達自請下獄,願以身謝罪。但據《陳書·魯廣達傳》:“主慰勞之,加賜黃金,使還舊營。”

這種處置,體現出陳後主並未因一人之失,苛責一門之忠,而是以禮遇維護忠臣尊嚴與軍心穩定。

又如任忠言辭激烈,陳後主不但不怒,反而重賞、信任,說明其對忠直之士尚能容忍。

對邊將羅睺,雖有密奏其圖變之嫌,亦因他人保舉而釋疑親禮,這一“聽勸、從賢、棄猜”的態度,頗具胸襟。

三、不施重刑,不崇酷吏

《南史》記載陳後主“以樂治國”,即傾向以文雅禮樂潤飾朝政,而非以法刑肅紀。

南陳刑法雖沿舊製,然在陳後主時期:

刑獄案件少見記載;

酷吏未顯權威;

對政敵多“黜而不誅”,如陳叔陵圖謀未遂,僅予疏遠;

對宮內女官、寵臣之爭,亦多采取勸誡調解之策,而非嚴懲。

上一頁10/1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