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樂器研究》:填補音樂考古相關空白
2022-08-12 10:37:53華西都市報
自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特別是墓中曾侯乙編鍾及其鍾銘出土以來,先秦楚音樂文化的輝煌令世人震撼。其對於秦漢以來2000餘年中華文化的影響,漸為學界關注。
曾侯乙編鍾
《楚樂器研究》
楚音樂藝術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境內發現的樂器,不僅數量多,工藝水平精湛,而且學術研究及科技考量價值高。曾侯乙墓的樂器,尤其是編鍾的出土,第一次從根本上撼動了以文獻為主要史料基礎的傳統中國音樂史。墓中出土的65件套編鍾,規模大、數量多、音樂性能優良,是人類青銅時代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的出土,證實了中國青銅樂鍾的雙音鑄調技術,填補了中國古代樂律理論的失載,其編鍾樂懸及其樂律學銘文,標誌著人類在一個曆史時期的音樂理論之巔峰。
然而,縱觀林林總總的楚文化研究成果,楚音樂藝術的研究卻相對薄弱,尤其是在楚樂器不斷被大量發現的同時,與之相關的研究仍然寥若晨星。2022年7月,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曉潔的新作《楚樂器研究》,大大推進了這一領域的研究。
涉獵廣泛的楚樂器研究專著
邵曉潔在書中將考古發現資料與傳世文獻記載相互參驗,並對音樂實物資料進行了具體分析。據她介紹,古代楚人音樂生活的物質遺存較為豐富,其中,楚樂器最能直接和忠實地反映楚音樂的核心內容。目前所見楚音樂實物數量龐大、種類紛繁,“八音”之屬皆有實物出土,能夠較為全麵客觀地體現楚音樂的基本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