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明代《天工開物》中蘊藏著一份抗旱秘籍

2022-09-30 09:44:37新華網

新華社南昌9月29日電(記者高皓亮 袁慧晶)秋意漸濃,江西省分宜縣楊橋鎮陂下村種糧大戶陽夢古家的中稻正在收割,晚稻即將進入揚花期。

陂下村得名於村口的一座水陂。陽夢古在村裏流轉了約400畝稻田,南方旱情給今年的收成帶來挑戰,而村口的水陂是他的希望所在。

9月22日,古籍修複人員在修複古籍。新華社發(王中慶 攝)

9月22日,古籍修複人員在修複古籍。新華社發(王中慶 攝)

水陂,作為一種水利設施被收錄於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

近400年前,宋應星曾在分宜出任教諭。他在書中記載的水陂,在中國南方村莊較為常見,普遍遵循因地製宜的布設方式,在村莊附近依山就勢建陂,日常蓄積流經的溪流、河水等,以備農業灌溉所需。

“村莊有水陂,村裏的稻田就有一線生機。”楊橋鎮水利站站長陳勇平介紹,陂下村的這座水陂常年蓄水約5萬立方米,供周邊165戶農戶的1200多畝稻田灌溉所需。

陽夢古說,今年的旱情超過以往,但水陂蓄積的水量基本能滿足灌溉所需,家裏的稻田不至於絕收。目前已收割的中稻畝均產量約1000斤,雖受旱情影響比去年略有減少,但除去農藥化肥等耕作成本,仍能維持收支平衡。

這是9月22日拍攝的明代科學家宋應星雕塑。新華社發(王中慶 攝)

在陳勇平看來,當前中國農民糧食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應對旱情也有了人工增雨、耐高溫稻種等科技手段,但《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中國古人因勢利導的農業用水理念並不過時。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於1637年麵世,17世紀傳播到國外,被翻譯成日、俄、英等多種文字版本,在東亞、歐洲廣為傳播。

從事《天工開物》古籍研究的江西省圖書館副館長何振作介紹,一處灌溉設施曆經幾百上千年延續至今,意味著其規劃理念、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上的可持續性,一如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蘊含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對今天人們應對極端天氣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