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九省通衢”的武漢,為何沒有朝代在此定都

2022-09-08 12:06:36曆史大學堂

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位置極其重要,卻為何沒有朝代在此定都

提到中國曆史上的古都,可謂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北方地區,所謂“崤函帝都,河洛王裏”,宋朝以前的首都長期在西安和洛陽之間唱“二人轉”,開封也曾在北宋時期盛極一時,而北京更是最後成為元明清三朝的首都,而南方地區則由南京作為代表,杭州、成都等也都在不同時期成為過都城,不過南方的都城大多數都是半壁江山或割據政權所立(隻有南京在明初50餘年短暫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然而,有一座在現如今有著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交通地位的城市,卻在曆史上幾乎從未做過都城(哪怕是地方政權),這就是武漢。

上圖_ 黃祖(?-208年),東漢末年將領

上圖_ 黃祖(?-208年),東漢末年將領

從“九省通衢”到“超大城市”

武漢建製始於西漢。東漢末年,荊州刺史劉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黃祖(孫堅、淩操、禰衡等多位名人都死於這位黃祖之手)的郡治,就在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後來,東吳孫權又在武昌的蛇山修建城堡,並建造了著名的黃鶴樓。明朝時期隨著漢江的改道。至嘉靖年間形成了新的漢口,至此奠定了漢口、漢陽、武昌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區域,武漢三鎮的局麵就此成形。

明清時期,武漢地區繁榮昌盛,既因為水陸交通樞紐的位置成為“九省通衢”,又因經濟發達得以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為“天下四聚”(清初《廣陽雜記稱“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清末,武漢更是成為洋務運動的中心城市。民國時期,更是得以與“大上海”並稱為“大武漢”。而現如今,武漢更是全國重要的經濟、軍事、科教、交通中心城市,並成為全國“超大城市”之一(城區常住人口在千萬級以上的城市,全國僅有8個)。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然而如此多光環籠罩下的武漢,卻在曆史上有著一項略顯尷尬的遺憾,那就是幾乎從未做過首都,無論是大一統王朝,還是割據政權,細算起來,也隻有東吳孫權曾短暫遷都武昌,但朝野上下一片反對甚至喊出了“寧飲建鄴(南京)水,不食武昌魚”的口號,短短一年之後就遷回了南京。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曾有過“一都四京”的建都方略,計劃將首都定在武漢,而南京、廣州、重慶、北京各為東南西北的京城(有些類似於曹魏的朝代施行的“五都製”),不過最終也並未實施。

而在民國時期,武漢也後做過兩次國民政府首都,一次是1926年底至1927年,為時不到一年;另一次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雖然於1937年11月宣布遷都重慶,但事實上是遷至武漢,因此武漢也算是事實上的首都,不過隨著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的失敗也隨著終結,曆時也不到一年。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武漢與定都總是失之交臂呢?

“九省通衢”的武漢,為何沒有朝代在此定都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