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耶魯大學人類學家答疑,人類為什麼會選擇農耕與定居?

2022-11-04 17:27:30新京報書評周刊

閱讀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的作品仿佛有一種特殊的魔力,他既是一種對習以為常並內化為某種常識的知識的一種挑戰,卻在另一方麵使得作為讀者的我們更為困惑——看似處於現代文明中的我們,仿佛壟斷了對於理性和進步的定義。而在詹姆斯·斯科特的智識之旅中,這種來自文明社會的傲慢與自負,其實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規訓與霸權話語的產物。無論是在《弱者的武器》和《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斯科特對這些文明邊緣與被所謂進步主義敘述所“放棄”的基層組織中,找到的某種彌足珍貴的地方性敘述,還是在《國家的視角中》斯科特對於那些以造福人類為名的極端現代主義的大型工程對地方自主性和經驗的蠶食的批判。斯科特對人類進入近代世界以來的線性史觀,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與嘲弄。多少荒誕與野蠻借助了進步的名義,而那些文明的褶皺處所滋長的生存智慧,卻以另一種方式捍衛著人性的存在。

《作繭自縛》作者:(美)詹姆斯·斯科特 譯者:田雷 版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22年5月

《作繭自縛》作者:(美)詹姆斯·斯科特 譯者:田雷 版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22年5月

然而,我們今天所身處的曆史,是否依舊某種程度上是早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唯一路徑?而人類對大型工程的崇拜和對於簡單化治理邏輯的推崇,是否在早期文明中就已經初現端倪?那些經驗性、地方性的知識,是否必須在人類演進過程中成為被拋棄的選項?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勢必要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斯科特把自己的學術地圖攤及到人類走出蒙昧的初曙,在那裏人類選擇了最初的組織模式與公共生活。也在那裏決定了未來的命運。然而在斯科特的假設與想象中,這一切並不是人類的必然歸宿。也許我們並不能改變曆史的走向,但是提出另一種同樣可能性卻在今天這個扁平化與簡單化的世界同樣重要。也許超越文明-進步的世界觀看待曆史與世界,常常會讓我們以另一種方式理解人類社會的複雜與探索人性更寬廣的意義。

耶魯大學人類學家答疑,人類為什麼會選擇農耕與定居?

撰文丨孫硯菲

以《農民的道義經濟學》《弱者的武器》《國家的視角》和《逃避統治的藝術》等經典之作聞名於世的人類學家詹姆斯·C.斯科特近些年涉獵早期國家曆史,並推出了他的新作《作繭自縛》。此書雄心勃勃,意在顛覆以下我們所熟知的關於人類曆史的傳統標準敘事:

一,農耕取代狩獵采集,人類開始定居生活,這一新石器革命是人類曆史進程中的一大飛躍;

二,伴隨著農耕、定居生活而來的是國家的出現,國家出現是各個文明形成的標誌;

三,農耕、定居生活、國家、文字等要素構成了一個文明體係,這文明體係一步步將人類帶向更美好的生活,而遊離在這體係之外的狩獵采集、刀耕火種、茹毛飲血、居無定所,無國家、無文字的人群是化外之徒,是蠻族,他們食不果腹,艱辛困頓,生活在黑暗之中。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年生,現為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斯特林講席教授,創立並主持耶魯農政研究中心。斯科特於1992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97年至1998年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2020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將最高榮譽“阿爾伯特·赫希曼獎”授予斯科特,以表彰他“廣博而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其主要著作《農民的道義經濟學》《弱者的武器》《支配與抵抗藝術》《國家的視角》《逃避統治的藝術》均有中譯本,讀者眾多。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年生,現為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斯特林講席教授,創立並主持耶魯農政研究中心。斯科特於1992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97年至1998年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2020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將最高榮譽“阿爾伯特·赫希曼獎”授予斯科特,以表彰他“廣博而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其主要著作《農民的道義經濟學》《弱者的武器》《支配與抵抗藝術》《國家的視角》《逃避統治的藝術》均有中譯本,讀者眾多。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年生,現為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斯特林講席教授,創立並主持耶魯農政研究中心。斯科特於1992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97年至1998年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2020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將最高榮譽“阿爾伯特·赫希曼獎”授予斯科特,以表彰他“廣博而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其主要著作《農民的道義經濟學》《弱者的武器》《支配與抵抗藝術》《國家的視角》《逃避統治的藝術》均有中譯本,讀者眾多。

斯科特考察的案例主要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衝積平原。這裏是最早出現國家的地方,而且對其他地區的國家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早在公元前8000-前6000年,這裏就已經出現了穀物和家畜的馴養,但是直至四千年之後才出現了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為主的農業經濟體,最早的小型國家也要等到公元前3100年才出現。為什麼會有這四千年的漫長的缺口期呢?

耶魯大學人類學家答疑,人類為什麼會選擇農耕與定居?

農耕與早期文明的形成

斯科特提出了人類定居的濕地起源。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衝擊平原是一大片濕地,環境溫暖濕潤,是多個生態區的交錯地帶,一邊是海水環境,一邊是兩河的淡水生態,故而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先民們可以在多元的生態環境中漁獵、采集,雖已出現了農耕和畜牧,但後者隻是食物來源的補充。多樣的生存方式保障了食物安全,先民們沒有理由轉向依賴單一的農業,這樣反而會帶來生存風險。濕地物產的豐饒,吸引了先民們開始定居生活。但他們總是在不同的生態區裏覓食,人群處於相對離散的狀態,這並不利於國家的形成。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巴比倫王國的國王,在位時間約為前605年-前562年,知名於建成空中花園、毀壞所羅門聖殿。他曾征服猶大王國和耶路撒冷,並流放猶太人。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巴比倫王國的國王,在位時間約為前605年-前562年,知名於建成空中花園、毀壞所羅門聖殿。他曾征服猶大王國和耶路撒冷,並流放猶太人。

上一頁1/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