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11)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這一點,與南朝前代如梁元帝之“掘目剜心”、齊明帝之“坐罪斬戮”形成鮮明對比。
四、民間無怨,亡國未見嘩變之民
最能體現其溫政而不失民心的,是國亡當日江南民眾的反應。
據《隋書·陳叔寶傳》:“城破之日,市不改肆,巷不嘩噪,士女如常。”
又據《資治通鑒》:“建康人觀戰於城上,城陷之際,轉而觀隋兵整隊入宮。”
這種“亡國無亂,百姓無嘩”的景象,既因隋軍紀律嚴明,也表明百姓並未深恨陳政,也無受其暴政之苦。
正因其政風不酷、賦稅尚寬、刑政不擾,民間得以維持生活秩序,即便王朝更替,亦無大規模反抗或報複。
五、結語:非明主,但溫主;非能治者,亦非害民之君
陳後主或許不是一位有為之君,但他並非曆史上一些“暴亡者”的那一類:
他沒有以恐懼統治;
沒有以酷刑鎮壓;
沒有以血腥弄權;
他的政治確有軟弱,但他的溫厚性格與克製政風,為民間贏得一絲喘息與安寧。
這正應了後人對他的再評價:“其政雖不能興國,其性卻不忍害民。”
而這一點,在“暴君如林、酷吏如雲”的中國亡國史中,反而值得溫情回望。
第六節:文化守成者
——三閣詩風、詞體之盛,完成南朝文脈向隋唐的“風格封裝”
在評價陳後主時,曆代史家多以“亡國之君”“荒淫無道”定性其人。但若從文化史與美學史的角度重新檢視,便會發現:陳後主雖非興國之主,卻是南朝文化的“風格守成者”與“美學封裝人”。
他的在位七年,不僅見證了南朝詩風的最後輝煌,也完成了宮體文學、樂府詩詞、審美趣味在風格上的終極定型,並以“南風北輸”的方式,將這一江南文化成果傳遞進了隋唐初期的宮廷審美與文藝樣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