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選自龍耳東《陳後主傳》結語)
在中國曆史的記憶中,陳後主陳叔寶幾乎成了“亡國昏君”的代名詞。他的名字,常與“玉樹後庭花”連綴,與張貴妃、張麗華的綺靡聲色並陳,更因匿於井中被隋軍擒獲之事,留下一樁難以洗刷的曆史符號。
然而,當我們撥開史書中那些“以亡定罪”的偏見,冷靜重看這位南朝最後的帝王,會發現他並非完全不堪。事實上,他之為君,雖昏於治政、誤於用人,卻亦非刻薄寡恩、暴戾橫虐之主。在他治下的江南,百姓未起、民心未離,宮廷雖奢而不酷,政治雖空卻未崩,財政未窮,忠臣未誅,廟堂雖搖搖欲墜,然民間仍耕織如常。
陳後主不是好皇帝,但他並非一個令人憎惡的暴君。他身上,有著太多南朝遺風的矛盾——既溫柔,又軟弱;既識人,又誤國;既有情,也無斷。
以下五端,可見其為政尚有可取之處,足以成“再識陳後主”之論:
第一節:不橫征暴斂,根基尚在
——陳後主治下的稅政寬和與民間安穩
在曆代對陳後主(陳叔寶)的負麵定評中,常見“酒色誤國”“昏庸荒政”等標簽,然而若仔細考察其財政政策與社會狀況,尤其通過正史如《南史》《陳書》中的記載來看,我們卻發現一個“不勤政但不酷政,不仁政卻非暴政”的君主畫像。
尤其在“賦斂”層麵,陳後主采取的是一種“避擾百姓、向上征取”的政策傾向,表現出一定的審慎與寬仁。這不僅令江南地區社會相對安穩,也使得陳國在滅亡前夕,並未爆發大規模的民亂或政權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