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古代對君子的要求是什麼?

2022-09-23 12:36:30觀複博物館

如果說紳士、騎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中的人格代表,那麼,君子則可以說是東方文化裏非常核心的人格代表之一。

何謂君子?

君子泛指有品德、有修養之人,是東方文化中的精神代表,是理想化的崇高人格。

這個稱呼古已有之。最早見於先秦典籍。《易經》、《詩經》、《尚書》中均有廣泛使用。

但這個詞一開始其實特指君王、貴族、士大夫等統治階級,後來才漸漸成為東方文明理想人格的範式。

在這一過程中,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丘像》南宋 馬遠 故宮博物院藏

▲《孔丘像》南宋 馬遠 故宮博物院藏

孔子認為,君子不應該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應該指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他將君子這個一開始帶有身份、地位的稱呼去階級化,變為崇高而純粹的人格,倡導人們以此為理想塑造自身的修養。

“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品格才能被稱為君子?”對於這個問題,孔子也曾給出大量自己的見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他,他也不生氣。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恥於說得比做得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但不和諧。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正義行事。

......

有人統計,僅《論語》一書中,“君子”就反複出現了109次之多,可見孔子對其品格的珍重。

▲《鬆陰晚棹圖》元 趙孟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鬆陰晚棹圖》元 趙孟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孔子看來,人並非生來就是君子。

隻要一個人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如此,就能逐漸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君子。

《論語·雍也》中有這麼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如果他的品質勝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品質就會浮華。隻有文采和品質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那一個人究竟怎樣才算“文質彬彬”呢?

其中較為基礎的品質,大概即習得《周禮》中的六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禮、樂(詩)、射、禦、書、數”。

這六藝是古人養成君子品格需要研習的基礎內容。

▲《聽琴圖》北宋 趙佶 故宮博物院藏

▲《聽琴圖》北宋 趙佶 故宮博物院藏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