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7)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陳後主極度信任內侍黃門、後宮近習,常由孔範、張麗華之意出而決大政;

任忠、魯廣達雖為邊將之才,卻多困於“禮待有餘,權責不足”。

任人唯親,功臣排斥

文士江總雖有文名,卻受寵多於政權;

宗室中有兵略之才者(如陳叔陵)反遭猜忌;

蕭摩訶、徐陵、沈客卿雖曆任將相,卻權柄旁落。

孔範專政、張麗華幹政

《陳書·孔範傳》稱:“範陰險傾巧,言無不聽”;

《南史》載:“張麗華事無大小,皆參其謀”,朝中正議多受其左右。

這些現象說明,陳後主雖能知人之才,卻不能擺脫情感的羈絆,導致政治權衡失度、忠臣不得施展。

四、遺憾結語:有識無權,有賢無用

陳後主晚年雖有亡國之憂,卻未大屠忠臣、未釀宮廷血案。反而在史書中可見他對將帥詩才、對忠直之士的讚賞與感懷。

但終究:

他未能建立一個“信者得政”的用人體係;

未能形成一個“實能者掌權”的結構化製度;

更未能在危亡之際,將識人之識轉化為自保之策。

他識人,卻用人不決;

他禮賢,卻政權不托;

他尊才,卻被私情所誤。

總結評語:陳後主不是不能識人,而是不能製度化地用人;

他不是不喜忠賢,而是被好惡與親昵所限,難以做到“公器用人”。

在這一點上,他是一個“文藝型君主”的典型悲劇:

風雅有餘,政治不足;

知心有識,權柄不專;

賞識如春風,任才如薄冰。

他用風神識人,卻沒能讓風骨撐起國家的脊梁。

第四節:臨事不惜財貨,尚能圖變

——危局當前,陳後主並非坐視其敗

在關於陳後主的傳統敘述中,常以“醉生夢死”“井中亡國”形容其末日昏庸,仿佛他對亡國之勢毫無反應。然而細讀史料可知,陳後主並非對國難毫無作為。在禎明末年隋軍壓境之際,他多次賞賜將帥,征召兵力,甚至親自部署守城之策。

上一頁7/1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