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6)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這說明,陳後主對於忠臣勤勉之態並非不知,且願以恩禮回報。

讚羅睺之文武

羅睺原為嶺南邊帥,起初被人密奏“擁眾得人心,有異誌”。陳後主一度心疑,後經蕭摩訶、魯廣達等力保,反轉態度,不僅釋疑,還加以重任,並多次引見、賜宴。

據《南史·羅睺傳》載:“上常賜宴,謂群臣曰:‘周左率武將,詩每前成,文士何為後也?’”

又據《陳書》載,太子宴席上,羅睺即席賦詩,陳後主稱其“武中有文,真將相才也。”

禮任忠之直

任忠上書力諫戰局危急、敵勢不可輕視,陳後主不但未怒,反贈金使其募兵,並下令宮人“裝束以俟”,表示信任。

惜魯廣達之忠

魯廣達之子降於隋將韓擒虎,魯廣達自劾請罪,陳後主不但不罰,反加慰勞。《陳書》稱其“賜黃金,厚禮慰之,使還舊營”。

這些事例可見,陳後主確有賞才、知人、禮賢之意,對文武並舉之人也無門戶之見,其胸襟並不狹小。

二、“神采識人”:非僅看資曆,更看風骨氣質

陳後主對士人之賞識,並不全然流於實用視角,他常以“神采”“風度”“文藻”作為賞識標準。

羅睺之才,不僅是戰功,更因能文、能賦而被親禮;

江總之才,雖年老體衰,陳後主仍“令侍左右,以詩句見答”,為“文學一席之座”;

張麗華雖為妃嬪,亦能賦詩題畫,陳後主謂之“可與文士同席”。

這類文化式的知人方式,雖顯“文氣風雅”,但在風雨飄搖的政局之中,過於重文采、輕實際能力與政治謀略,終成為識人之短。

三、不能專任:忠而不用,奸而得勢

識人者未必善用人,而陳後主正是“知其忠而不能任之、識其才而不能托之”。

重用近習、輕視宿將

上一頁6/1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