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5)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陳朝國力雖遜於隋,但並非無法支撐局部防禦戰。真正的問題在於:
戰前輕敵:將隋軍視為“邊患”,未提前動員、布陣;
戰略散亂:三路敵軍並進,卻無全局部署,任忠等將領各自為戰;
信息阻隔:軍情急報“或遲不發、或未拆閱”,導致指揮癱瘓;
君臣情緒崩潰:台城被圍時,陳後主避入井中,未能穩定軍心。
綜上,陳亡原因在於軍事結構與應戰體係的全麵崩解,而非資源耗竭或經濟崩盤。
五、“兵可戰,政可守,心不可亂”
禎明末年,陳朝並非徹底崩壞的政權。它的財政尚可、兵食猶存、宮廷未亂。然而,一國之興亡,並不唯在資源,而在製度之健、戰略之明、將帥之才、上下一心之誌。
陳後主雖非酷吏、非殘主,卻缺乏治世之綱紀與戰時之果斷。
糧在庫中、人在朝中,敵卻至於城下——亡者非財盡,而誌絕也。
第三節:知人識士,雖用人不專
——陳後主的識人之明與用人之失
在對陳後主(陳叔寶)的評價中,常見“昏庸誤國”之語,似乎他不辨忠奸、無才識人。然而,細讀史料可知,陳後主其實並非全然昏聵——他識得忠臣之節,愛其文采之姿,重其將帥之能,確有一份作為“有文化素養的君主”的獨到識見。
然而,他雖知人,卻用人不專。賞識未必意味著重用;識才不等於任才。當權柄被情感、好惡、近習所製衡時,許多可堪大用之人隻能止步於禮遇、困頓於虛名。
一、史料實證:他確有“識人之心”
重徵之勤
《陳書·沈客卿傳》記載,沈客卿徵受命中領軍,“日夜勤苦,備盡心力,後主嘉之,曰:‘事寧,有以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