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4)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足兵”:雖不及隋軍數量龐大,但仍維持著成建製兵力,尤其在建康城內尚有核心禁軍與外屯部隊。

甚至陳後主本人也未驚懼於“兵食危機”,而是在軍事指揮與戰略調度方麵出問題,導致北敵“長驅直入”。

二、內府充盈,賞賜不斷

據《陳書·後主紀》記載,陳後主雖性好奢華,卻“常開內庫以賜將士”,尤其在禎明末年隋軍南渡前夕,屢次“賜金帛以勸戰”,如:

任忠請兵,後主“以金兩縢,使募人出戰”;

魯廣達之子投敵,魯自劾謝罪,後主“慰勞加賜黃金”;

宮中用度,雖非節儉,但“帛帛如山、食食盈庾”。

說明當時國庫並未枯竭,財政尚能運行,足以支撐臨時動員與守城需要。

再據《隋書》記載:“台城陷,宮中尚鳴樂,衣錦食膳,不乏供奉。”

若國家早陷饑困,豈能宮中尚有宴樂?此種“外敵壓境而朝廷照常運轉”的反差景象,正說明問題不在物資,而在戰略。

三、兵源結構失衡:“守一城之富,卻失全局之勢”

盡管兵糧未絕,但陳朝兵源體係存在根本性結構性失衡:

1、江淮防線早失,兵源減少:陳武帝、宣帝時期雖仍控製江北數州,但至禎明年間,壽陽、盱眙、曆陽一線盡失,江淮防線崩潰。失地即失人,兵源銳減。

2、軍隊結構不利:《資治通鑒》記載:隋軍渡江時,“陳兵不過十六萬,而分屯各地,能守台城者不足萬人。”意即:主力部隊分散各州,無力集中抵禦隋軍三路並進的總攻戰略。

3、軍事將領多才不足備大敵:陳後主寵信文學之士,而軍中如韓長、魯廣達、任忠雖忠勇,卻無統一調度、整體協同的能力。最終導致三路隋軍突破防線、快速逼近建康。

四、“打不過”而非“撐不起”:戰略缺失帶來的致命後果

上一頁4/1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