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陳後主傳》龍耳東論南陳史:再識陳後主—-延續南朝文化的傳燈人(3)

2025-04-21 14:10:27中國網

無“倒懸之民”“稅急如火”之民謠流傳;

多次詔免積欠之調、征斂以緩、重商輕擾農;

臨亡之際,不強征民兵、不毀坊市、不作殊死掙紮而犧牲百姓。

這種做法,在殘酷動蕩的南北朝末期,實屬難得的“守本保人”式保守溫政。

四、非賢明之治,但守住了“底線的溫度”

我們必須承認,陳後主在國家治理上失於雄略,在軍事外交上乏於謀斷,在人事任用上流於好惡,因而無法挽救陳國大廈將傾之勢。

但從治民、安民、稅政方麵來看,他卻沒有犯下大規模民怨之失:

他沒有為政以苛;

他沒有苛斂百姓;

他沒有臨危濫殺;

他甚至,在亡國前夕,仍盡力安撫宮人與百姓。

這表明,陳後主或許不是偉大的統治者,但他在曆史終章,仍展現出一絲文雅與克製。正如後人所言:“政雖不綱,民未至苦;君雖失國,未失人心。”

第二節:二、財用充盈,兵食未乏

——亡國非因饑餒,而在於戰略與兵源結構失衡

常人以為,陳亡或是因“窮兵黷武、內耗不斷”,導致兵無糧草、政不濟民。然而根據史料可知,禎明年間的南陳在財政收入、軍糧儲備、都城運轉等方麵,並未出現全麵枯竭現象,甚至還呈現出“上層富麗,兵員穩定”的局麵。

換言之,陳朝的滅亡並非因“吃不上飯”,而是“打不了仗”。真正的問題在於:江北盡失、兵員結構不利、軍事戰略被動。

一、史料記載:“國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

據《南史·任忠傳》載,隋軍壓境時,任忠力勸堅守建康,稱:“今國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緣淮立柵。”

這段話說明,在國家財政與兵員上,陳後主朝廷仍具備一定底盤與資源儲備:

“足食”:指的是糧倉充盈,能夠支撐守城之需;

上一頁3/1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