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藏在甲骨文裏的生活世界:上古時期人們是如何預測天氣的?(3)

2022-10-29 22:22:37新京報

商代人把來自不同方向的風都視為神靈

下大雨之前,往往會刮風、閃電、打雷,這些現象同樣被先民注意到,並且記錄下來。在甲骨文中,“風”一詞是借用“鳳”字來表示的,“鳳”的原型一般認為是孔雀。“鳳”字最初的形體像一隻頭上有冠的鳳凰,最上麵的兩橫和它們夾著的兩個較短的相向的斜畫就是冠,彎曲的一筆描畫的是頭部和身體的輪廓,末端有分叉的幾個筆畫則像尾部帶珠飾的羽毛。後來,人們在象形的“鳳”字上新加了一個“凡”旁,用來表示“鳳”的讀音。“凡”和“鳳”雖然在今天的普通話裏讀音差別不小,但在上古時期,它們讀音很接近,所以“凡”能夠充當“鳳”的表音偏旁。

“風”“鳳”字形源流

“風”“鳳”字形源流

西周早期,像鳳尾珠飾羽毛的筆畫開始脫離,這些遊離的筆畫漸漸演變成形體相近的“蟲”旁,然後與“凡”旁結合,“風”這個字形由此產生。脫落尾羽的“鳳”字主體部分逐漸演化為普通的“鳥”旁,與“凡”旁組合在一起。

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時代,人們把一切不易理解的現象都歸因於超自然力量的作用,這在商代人對風的理解和認識上也有所體現。商代人給來自不同方向的風起了不同的專用名稱,並且把它們都視為神靈,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向四方風神祈禱,希望他們能夠保佑農作物豐收。

“雷”最初的形體與表示閃電的“申”有關

在早期古文字中,用來表示“電”的是“申”字,“申”的字形像半空中閃耀而曲折的電光。戰國以後,兩邊像較短小的電光的筆畫漸漸演變成兩個“口”或者左右相向的兩個“爪”形,前一種寫法常見於楚文字,後一種寫法則常見於三晉文字和秦文字,為了適應提高書寫效率的需求,後者中間彎曲的筆畫被改成了垂直的豎畫。由於秦統一後取締了東方各國的文字,所以漢代以後就繼承了把短小的電光改寫成左右相向的兩個“爪”形的寫法。為了便於書寫,這兩個“爪”形被連在了一起。

“申”“電”字形源流

“申”“電”字形源流

西周金文裏出現了增添了“雨”旁的“電”字,它應該是“電”的象形文字“申”被借用去表示其他意思(比如地支名稱)後才被人們創製出來的。與“申”字不同,“電”字在演變過程中最後一筆一直保持著彎曲的形狀,在簡化漢字中,摘掉“雨”旁之後,這一筆承擔著和“申”在形體上相區別的職責。

閃電總是裹挾著雷鳴,緊隨電光而來的雷聲猶如無數車輪碾過,所以“雷”最初的形體就是在表示閃電的“申”字中間添上幾個車輪的形狀。由於甲骨質地堅硬,刻劃弧線不易,所以車輪往往被刻成方形或菱形,有時候還會用點來代替。

“雷”字形源流

“雷”字形源流

上一頁3/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