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藏在甲骨文裏的生活世界:上古時期人們是如何預測天氣的?(2)

2022-10-29 22:22:37新京報

這段話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字詞,我們簡單地疏通一下文意。“弜”是一個否定詞,表示主觀意願上的不要;“田”指的是打獵;“冓”的形體像兩條魚上下相向,所以有相遇、遇到的含義;食日分為大食和小食,前者指早餐時間,後者指晚飯時間,這裏的“食日”是就前者而言的;“中日”就是正午,即中午十二點;“旦”和“昃”分別指黎明和下午兩點左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段話的大意是:不要去打獵了,可能會遇到大雨。從黎明到早餐時間不下雨吧?從早餐時間到正午不下雨吧?從正午到下午兩點不下雨吧?

如果真的遇到不適時的雨,恐怕就沒有人能高興起來了,隻能煩躁不安地停在半路避雨,等待雨過天晴——這就是“需”字最初的含義。早期古文字裏的“需”字上麵是“雨”旁,意味著天上下雨,下麵是“天”旁,“天”像一個張開雙臂的人的形狀。這兩個偏旁合在一起表達的是,雨天不宜出行,隻能停下來等待雨過天晴。因此,“需”最初的含義就是等待。

“需”字形源流

“需”字形源流

戰國時期,由於“天”字和“而”字的寫法非常接近,它們在充當偏旁的時候尤其容易混淆,於是,“需”字下麵的偏旁就會被人們誤認為“而”旁。漢代人把古文字轉寫成隸書的時候,就直接把這個偏旁寫成“而”了。隨著這種寫法被廣泛接受,也就很少有人知道“需”字本來是“天”旁的了。

雲與雨的密切關係商代人已有所認識

雨是大氣循環的產物,來自地球表麵的水蒸氣冷凝成雲,雲中的水滴聚集到空氣無法承載的程度時,就會落下來成為雨。對於雲與雨的密切關係,商代人就已經有所認識,這在當時的占卜記錄中可以窺見一斑,比如有這樣的一條記錄:

茲雲,其雨?

意思是:天上已經烏雲密布了,是不是會下雨呢?

卜問是否會下雨的甲骨卜辭,《甲骨文合集》13387

卜問是否會下雨的甲骨卜辭,《甲骨文合集》13387

我們從這片甲骨中清楚地看到了“雲”字的古文字字形,像雲朵卷起的模樣。後來,因為“雲”字被借用來表示說話,於是,人們就在“雲”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表意的“雨”旁,組成“雲”字,來表示“雲”最初的含義——雲彩、雲朵。在1956 年頒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雲”

重新被簡化為“雲”。“雲”字甲骨文字形中卷起的筆畫慢慢變直,在秦漢時代就已經變成一個類似於上不封頂的梯形的樣子,這種形體進一步草寫、快寫,就變成了一個撇折和一個點的組合,我們今天使用的字形就是這樣產生的。

“雲”字形源流

“雲”字形源流

上一頁2/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