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藏在甲骨文裏的生活世界:上古時期人們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2022-10-29 22:22:37新京報

文字是原始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一經形成,便通過記錄人們的語言,使文明成果得以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從而推動社會進一步發展。一個漢字,就是一部文化史。那麼,生活在上古時期的人們是如何預測和記錄天氣的呢?在甲骨文裏,可以一探究竟。

《字說中國:漢字裏的生活世界》,陳文波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9月版。

《字說中國:漢字裏的生活世界》,陳文波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9月版。

天氣現象是自然規律的一種體現,生活在上古時期的人們深刻地感受到天氣變化對生產生活帶來的各種影響,非常重視對氣象狀況的預測和記錄,所以甲骨文裏有著內容翔實而細致的氣象檔案,從中可以看到很多與氣象有關的字。

降水是最為商代人所關注的氣象狀況

最為商代人所關注的氣象狀況是降水,在甲骨文裏常常能看到關於雨的占卜記錄,占卜結論就像一則天氣預報,包含會不會下雨、下雨的時間等信息。甲骨文裏的“雨”字用一橫象征天上的雲,在橫畫的下麵畫幾個小點象征從天而降的雨滴。象征雨滴的小點一般來說是六個,上下各三個。

“雨”字形源流

“雨”字形源流

甲骨文“雨”字上麵的三個點漸漸被拉長,從而變成短豎,繼而和上麵的橫畫相連,頂上再添一橫,像雲層重疊。戰國時代,楚係和秦係文字都在“雨”字的最上麵加上了一橫,下麵則固定寫作四點。大概在秦漢之際,中間的一豎戳穿了原來象征天的那一橫,和後來加的這一橫相接,“雨”字的形體演變曆程從此宣告結束。

在水利技術還很不發達的時代,雨水之於農業生產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是雨水並不總是充沛的,於是人們便向天求雨。甲骨文裏有為數不少的獻祭求雨記錄,這些記錄顯示,按照幹旱程度的不同,用於焚燒的祭品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等級最低的祭品是木柴,等級最高的祭品往往是身份顯赫的人。《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發, 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故事的大意是:商剛剛立國的時候,天下大旱,於是心懷蒼生的君主成湯想把自己作為犧牲向上天獻祭求雨,於是天上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人們對雨的依賴和期盼。

盡管雨能夠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但人們也並不總是希望遇到雨天。在甲骨文裏,不合時宜地下雨被稱為“雨不正辰”,《詩經》中有一首題為《雨無正》的詩,以不合時宜的雨來諷喻政令不當。

對於不合時宜的雨,人們當然避之不及。在今天,基於氣象監測的天氣預報是我們躲避惡劣天氣的重要參考,而古人認識自然的水平較低,隻好寄望於超自然力量泄露天機。有一位商王曾經在出門打獵之前專門占卜了一番,卜問的內容是他外出期間會不會下雨:

弜(jiàng)田,其冓(gòu)大雨。自旦至食日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中日至昃不雨?

卜問何時會下雨的甲骨卜辭,《小屯南地甲骨》42

卜問何時會下雨的甲骨卜辭,《小屯南地甲骨》42

上一頁1/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