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弱而勝,項羽強而敗,楚漢相爭兩個人的差距在哪兒?(3)
而項羽,雖以軍事家稱著,但卻並不懂得收攏軍心、利用軍力。在被人們稱頌的巨鹿之戰中,我們從中不僅可以看出項羽的驍勇,也可以看出這支農民起義軍是多麼英勇善戰。以後,這支軍隊數量在增加,勇氣卻在消退。戰役上仍然在取勝,戰略上卻在失敗。巨鹿之戰時的士氣,在楚漢之間上百次的戰鬥中,始終沒有再次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項羽在軍士中逐漸失去人心。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降卒,不僅激怒了關中廣大人民,也使自己喪失了一支相當可觀的生力軍。分封時,“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製造了嫡係和旁係之間的矛盾,使得本來可以聯合對敵的軍力分散開來;三則,項羽對將士,“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他雖然也是“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有著“仁愛”之稱,但這種小恩小惠在將士當中已被看作是虛偽,韓信就稱之為“此所謂婦人之仁”。使其喪失軍士之心的是其“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劉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
劉邦能用人,會用人,使四方之才雲集,“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在領導集團之中能得眾將之心;而項羽不能容人、不會用人,使眾叛親離,最後成為一個光杆司令。這似乎已成為古今公論。
古今中外即使是天才的人物,僅靠一己的能力與智慧去奪取政權、治理國家,是不可能的。劉邦能博采眾議,擇其善者而從之,充分發揮領導集團一班人的作用。他將張良、肖何、韓信這漢初三傑委以重任,當作自己有力的臂膀。即使在盛怒的時候,也能聽進他們的意見,即使在產生隔膜的時候,也能委曲而求全。劉邦用人不搞門戶幫派,隻要有才能,不管一直忠心耿耿跟隨自己打天下的人也好,不管從敵對營壘中反正過來的人也好,不管反對過自己的人也好,他都能一視同仁、委以重任。《史記》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