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流傳千年的“百戲圖”告訴你,古時的演藝活動有多豐富(3)

2022-07-21 10:56:04文彙網

宋元散樂百戲圖:

彰顯藝人演出為大眾喜聞樂見,百戲藝術走向廣闊民間

宋元年間,商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繁榮,民間對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直接推動了娛樂活動的開展。尤其像北宋東京汴梁和南宋臨安這樣的大都會的出現,激發了城市瓦舍勾欄的興盛,鬧市街頭臨時獻藝的“路歧人”乃至村落百戲藝人的活躍,使得宋元民間散樂百戲藝術有了空前繁榮的局麵。而審美地反映宋元社會現實生活各側麵的散樂百戲圖因受到推崇,傳世作品甚多,名家亦難以縷指。

被鄭振鐸譽為“中國繪畫史上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的偉大創作之一”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長卷卷尾城市鬧市部分之汴梁(開封)街頭說書百戲表演場麵即為描繪職業藝人瓦舍賣藝演出的典型寫實圖。圖中還有如瓦舍中踏索、上竿、武術(拳術、拋槍)、相撲等表演的精細描繪,觀者如堵,場麵熱鬧非凡,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些演出場景在敘事性和繪畫性的結合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是充分體現民族藝術特色的百戲圖巨作。無疑,易聚易散的瓦舍在城市的出現與固定發展為百戲在民間的繁榮提供了條件。據《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記載,在北宋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的開封瓦舍中,流行著說書、唱曲、雜劇、雜技等類節目,而以雜技節目最為豐富,如翻跟鬥、走索、雜手藝、踢弄、掉刀、喬相撲、口技、喬戲(傀儡戲、動物戲、滑稽戲)等,其百戲彙集,不可勝數,表演精彩,“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謂是百戲藝人向世人展示技藝的較好環境。另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載,南宋臨安城中瓦舍的著名節目除雜技之外,有雜劇、商謎、遊戲等表演內容,還可以演皮影戲,具體如子弟散樂、作場相撲、踢瓶弄碗、傀儡、打硬、雜班、教飛禽、裝神鬼、喬相撲、踢弄、學鄉談等,顯然較北宋表演門類分工更細化了。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元民間散樂百戲圖中路歧和村落百戲藝人也是較為常見的形象。其中,來自社會下層的路歧人,活動範圍十分廣闊,多在鬧市、街頭、廣場、集市等臨時場所獻計謀生。他們表演的節目也豐富多彩,有吹彈、舞拍、雜劇、體育及各種雜技等項目,反映了社會各方麵情況。《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載,路歧人(趕趂人)雲集湖邊做各種表演,僅雜技節目即有投壺、弄水、踏混木(滾木)、雜藝、散耍、教水族飛禽、水傀儡、鬻水道術、煙火、起輪、走線、流星等,不可指數,蓋耳目不暇給焉。可以說,路歧是當時民間百戲的一支重要隊伍。而攜家帶口遊走獻技賣藝的村落百戲藝人,他們或在街頭賣藝,或等候在旅店、茶樓、酒肆等,應人呼喚,臨場賣藝,非常活躍。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中曾描述臨安城市街頭村落百戲藝人賣藝情景道:“又有村落百戲之人,拖兒帶女,就街坊橋巷,呈百戲伎藝,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貲。”熟知的作品如南宋李嵩所繪《骷髏幻戲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即是民間散樂百戲藝人隨處作場的真實寫照,作品同時反映出當時傀儡戲在民間演出已非常流行。北宋蘇漢臣的《雜技戲孩圖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亦頗具特色,畫麵中一老藝人身上掛著幾種樂器,一手擊簡板, 手執四支鼓箭,似在擊奏扁鼓、小腰鼓、小鑼、漁鼓等。兩手腕係小鈸,左側扁鼓下係一鈴。旁邊有兩兒童聆聽。可能是在演唱道情,兼做一些伎藝性表演。這種藝人唱奏表演形式特別受兒童歡迎。

北宋蘇漢臣 《雜技戲孩圖冊》絹本設色團扇

北宋蘇漢臣 《雜技戲孩圖冊》絹本設色團扇

顯然,這些散樂百戲圖中描繪的藝人演出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作品亦昭示了宋元百姓文藝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文藝的平民化。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隨著百戲藝術走向廣闊的民間,在人民中間吸取養料,使這種古老的傳統藝術被輸入新的血液,創造出新的內容,這也是宋元民間百戲異常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因宋元時期說唱藝術唱賺、諸宮調以及各種組合形式的器樂演奏活躍於城鎮各處,加之戲曲在此時已發展為成熟的藝術形式,北方的雜劇和南方的南戲湧現出眾多的作家和作品。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發現的雕磚、壁畫、陶俑、石刻等與戲曲有關的文物和描繪百戲的散樂畫麵,都是當時民間散樂百戲活動的本相,如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散樂圖、河北宣化遼墓壁畫散樂圖、山西大同北郊臥虎灣二號遼墓東壁壁畫散樂圖、河南焦作金墓散樂畫像石等。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散樂圖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散樂圖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