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流傳千年的“百戲圖”告訴你,古時的演藝活動有多豐富(4)

2022-07-21 10:56:04文彙網

明清走會圖:

實證無論平日還是節日,有觀眾的地方都有藝人的表演

明清時期,廣大城鎮鄉村的娛樂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歌舞雜技表演的“走會”等種類繁多的民間百戲藝術廣泛流行,藝人們有的組織起一個班子,長年在外走鄉串村隨地演出,有的則在城鎮街巷熱鬧的地方選擇一塊空地進行相對固定的賣藝演出活動。由此,民間的百戲節目趨於小型而多樣化,且作藝形式靈活。一般而言,隻要有觀眾的地方,無論平日還是節日,都有藝人的表演,普及程度可見一斑。我們可以從大量繪畫作品描繪的當時真實演出場麵看到。

明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局部

明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局部

明人繪《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就是一例,寫實地描繪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京城內廷模仿民間元宵佳節歌舞雜技的表演場麵,具有走會的性質。其中一畫麵上繪鍾馗,前麵有五人奏樂,所持樂器為軋箏、拍板、琵琶、笙、管;另一畫麵上有四人踩竹馬、持刀槍表演,中間三人持扁鼓、笛、拍板為舞蹈伴奏。至清代,“走會”的規模和會目趨演為頻繁的民間百戲藝術形式,多在春節、燈節或廟會等傳統節日期間進行。主要表演民間舞蹈,兼及雜技、武術,是多種民間伎藝的綜合體。《燕京歲時記》之“過會”載:“過會(走會)者,乃京師遊手,扮作開路、中幡、槓箱、官兒、五虎棍、跨鼓、花鈸、高蹺、秧歌、什不閑、耍壇子、耍獅子之類,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廟會等, 隨地演唱,觀者如堵”。清嘉慶二十年(1815)寫北京《妙峰山廟會圖》中亦有走會場麵, 數人扮成京劇人物表演武打動作,旁有若幹伴奏者。清人繪《北京走會圖》及天津《天後宮過會圖》如同紀實小說般則更生動地呈現了各種走會表演的情境。

清《妙峰山廟會圖》

清《妙峰山廟會圖》

明清時期,江南的廣大城鎮鄉村還設有固定或臨時搭建的舞台作為百戲演出的場所。明人繪《南中繁會圖》有南京城郊搭台演戲的場麵:在背水迎路的桃樹叢間,臨時搭建的木質平頂布棚戲台,後台戲房為仿歇山頂結構的席棚;戲台上鋪一紅色氍毹,登場的三人正表演昆戲;兩側各有伴奏樂隊四人,奏笙、笛、琵琶、鑼鼓、鈸等樂器;戲台前翹首觀看的觀眾聚集,路上行人不禁駐足觀賞。戲台右側設高腳看棚,係婦孺專座。可以想見這是一場精彩生動的戲曲演出。又如清王翬等繪《康熙南巡圖》第九卷有演戲場麵,此畫完成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描繪了康熙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時一路所見各地風土人情。畫麵背景是紹興府柯橋古鎮大橋邊,戲台也是臨時搭建的,台上正演出《單刀會》,伴奏者四至五人,其中有一人持拍板兼擊板鼓,一人吹笛,桌上架一雲鑼,台前及附近船上均有看戲者。乾隆元年(1736)繪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的農村演戲圖也是典型,戲台的席棚仿瓦頂式,台下圍觀者甚眾,正聚精會神地觀看《呂布戲貂嬋》。清劉閬春於光緒元年(1875)所繪農村演戲圖,畫中的草台是臨時搭建的,席棚仿瓦頂式,戲台兩側有看棚,四周還有飲食攤販,這是農村逢年過節的娛樂之所。

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第九卷局部

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第九卷局部

作者:王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上一頁4/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