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事:從何而起,又因何消失?(3)
2022-07-14 14:43:31新京報書評周刊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
蘇軾固然對“煎茶”的古意一直念念不忘,對“點茶”也無排斥之心,在友人送來建安好茶時,作詩道,“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薑鹽煎。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在他看來,建安龍團就該“點茶”飲用。作為北宋貢茶,建茶以“龍鳳團茶”為貴,也就是一種印有龍鳳圖案的餅茶,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造龍鳳模具,派使者劃定北苑貢茶區造團茶,目的就是“以別庶飲”,確定為皇帝特供。不過,頭綱茶送至京師後,也會分賜近臣,故此,蘇軾才有“待賜頭綱八餅茶”之語。
注意,此處之餅,與普洱茶的餅並不一樣,龍鳳團茶在選取新芽之後,需要“蒸青”,這也是宋代團茶的特色,先將蒸好的茶葉榨去水分,再放入陶缽之中搗碎研磨,直到徹底去除茶葉中的苦澀成分,據記載,宋徽宗時製作“龍團勝雪”和“白茶”都要研磨十六遍。研磨好的茶泥,再以熱水衝洗,依品類不同,還會加入澱粉、龍腦香等黏合劑、香料,放入模具,壓成茶餅。
正是這種複雜的製法,才使“鬥茶”、“分茶”成為可能,正如蘇轍所說的“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宋徽宗在《大觀茶論·色》中寫道,“壓膏不盡則色青暗”,又指出,茶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故此,“想見新茶如潑乳”、“雪沫乳茶浮午盞”,這個標準又是因何而生的呢?
答案就在“鬥茶”上。純白的茶色確實存在,不過是建安茶園中有限的幾棵天然白茶樹所生的“白葉茶”,北宋中期之後,人們幹脆稱其為“鬥茶”,民間也稱之為“茶瑞”,屬於天降祥瑞的級別,可見鬥茶以白為上,並非偶然,而是對“茶瑞”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