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宋代茶事:從何而起,又因何消失?(2)

2022-07-14 14:43:31新京報書評周刊

對照一下《夢華錄》中的“點茶法”隻煮水,陸羽的“煎茶法”則茶水同煮,可見兩者之間的傳承演化,但唐宋之際真正流行的卻是陸羽所摒棄的“溝渠間棄水”,比他略晚的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提及“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不過北方人初時並不飲茶,由於開元年間學禪之風大起,飲茶提神隨之流行,風俗發源卻是今天山東、河北境內的鄒、齊、滄、棣諸州,逐漸蔓延到東西兩京,城中多開茶鋪,煎茶售賣。至陸羽作茶論後,茶道大興,王公貴族、士大夫無不飲茶,遂成風尚。

由此可見,中唐時茶飲的興盛,有南北兩個中心,自關東至兩京,隨佛教傳播為北路,而陸羽所說的“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則是傳統的巴蜀、湖北至中原的傳播,可稱為南路,而南北殊俗,竟然在士大夫階層與百姓之間,形成了不同的風尚。

至北宋蘇轍作《和子瞻煎茶》一詩時,仍是“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當時北方民間飲茶,仍要加入鹽、乳酪、花椒、薑,而他眼中的正宗則是出自西蜀的“煎茶舊法”,所謂“相傳煎茶隻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當然,蜀人煎茶之法一樣是“薑鹽以為使”,比較之下,也隻是口味稍輕罷了。

蘇轍之兄蘇軾,也曾作《試院煎茶》詩,有“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固然有托物言誌,批評王安石新法的成分,也是對“煎茶法”和“點茶法”的現實比較,可見,哪怕是在士大夫之中,“煎茶舊法”也仍有一席之地。

宋朝《鬥茶圖》

宋朝《鬥茶圖》

上一頁2/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