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宋代茶事:從何而起,又因何消失?

2022-07-14 14:43:31新京報書評周刊

日前,隨著電視劇《夢華錄》熱播,茶鋪娘子趙盼兒的“京漂”生活,讓觀眾隨之夢遊華胥之國,複見千年之前,經濟繁榮、文化昌明的北宋盛景,而劇中雅致、考究的宋代茶事更是令人驚歎,“點茶”、“鬥茶”濃墨重彩,一手“水丹青”賞心悅目,這絢爛的文化又是從何而起,又因何消失於曆史的長河之中呢?

撰文丨 劉三解

薑鹽拌白土,稍稍從吾蜀

《夢華錄》中的“點茶”,就是將茶餅經炙烤、碾磨成細末後,投入茶盞加水調成膏狀,逐次添入沸水衝點,稱之為“點”,再用茶筅擊拂茶膏,直到茶湯表麵出現厚厚的泡沫,即古人所謂的“沫餑”,然後才能飲用,聽起來似乎在“吃”茶沫。

細究其淵源,還真就在一個“吃”字上。早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之中已有“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之語,有“烹”有“買”,可知飲茶之風在2000多年前的蜀地早已相沿成俗。

具體的“烹”法,曹魏時人張揖在《廣雅》有詳解,說四川、湖北一帶有製茶、飲茶習俗,做法是采茶製餅,飲用時,用火烤成紅色,在容器裏搗碎為碎末,混以蔥、薑、橘子,用開水衝泡,喝了以後,可以醒酒提神。從記載來看,魏晉時代的兩大飲茶區,吳、蜀的風格差相仿佛,蜀人作茶、吳人作茗,都會放椒樹葉進去一起煮,以提升香味,更重口味的還會放茱萸、檄子進去,檄子的味道不得而知,茱萸卻有辛辣味,加入這些調味品之後,茶湯的滋味真是細思極恐。

正因為如此,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將加入“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的茶水斥作“溝渠間棄水”,而更強調茶葉的本味,他所提倡的“煎茶法”或稱“煮茶法”的基本程序與時人並無區別,先將茶餅碾成碎末,在每人一盞的水量基礎上多加一盞,投入鍑中燒水,至燒開第二滾時,舀出一盞水,在茶鍋中央投入茶末,同時用竹筴攪拌,加入調味用的食鹽,稍待片刻,將之前舀出的水投入鍋中,至此,就可將茶湯分至茶盞中待客。

上一頁1/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