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大宋繁華酒業背後的存亡之道(2)

2022-07-11 14:22:09新京報

轉型後的白礬樓改名豐樂樓。宣和四年(1122),宋徽宗趙佶的艮嶽在耗費了巨量民脂民膏後建成。趙佶召集群臣慶祝,其中一個環節是命翰林學士王安中登上翻修後的豐樂樓賦詩一首。王詩如此寫道:

日邊高擁瑞雲深,萬井喧闐正下臨。

金碧樓台雖禁禦,煙霞岩洞卻山林。

巍然適構千齡運,仰止常傾四海心。

此地去天真尺五,九霄歧路不容尋。

站在百年老店高聳入雲的內西樓樓頂,王安中有一種伸手可以摩天的錯覺。趙佶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在皇宮中建造的“金碧樓台”與“煙霞岩洞”也盡收眼底。遺憾的是,這種風景尋常人沒機會見到。據孟元老說,因趙佶不喜歡內西樓可以俯瞰皇宮大內,該樓長期封鎖不許客人攀登。王安中能夠登臨,是因為他得到了宋徽宗的特許。

白礬樓之外,北宋末年的開封城,還有仁和店、薑店、班樓、劉樓、乳酪張家、八仙樓、長慶樓等,大大小小共計七十二家正店。說是大大小小,其實每一家都不會小到哪裏去——畢竟都是要給官府努力創收的正店;規模太小了官府看不上,不會發放釀酒許可。正店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腳店,他們隻能從官辦酒坊和正店買酒,再賣給客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腳店。

《清明上河圖》中的腳店。

北宋時代的開封,實是一座酒城。《宋會要》裏說,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在京酒戶,歲用糯米三十萬石”。當時常見的出酒率是一鬥糧食釀一鬥酒,這意味著熙寧九年,開封城的酒戶們共計釀造了三百萬鬥酒。一鬥等於十升,今天市麵上出售的普通瓶裝礦泉水一般為500毫升(0.5升)。粗糙折算下來,熙寧九年的開封,僅以糯米釀酒,便生產了約6000萬瓶之多。對一座總人口約130萬上下的城市而言,這已是一個很駭人的數據。

上一頁2/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