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時代,有多震撼?(7)
周室借消滅戎狄,大力擴充自家軍力的舉動,終於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借重賞季曆之機,文丁將其調入殷墟,伺機命人暗殺。
季曆的突然死亡,並沒有暫緩周人的擴張進程。姬昌即位後,秉承父、祖遺誌,周氏大力發展軍備。到了商紂王時代,他們的勢力範圍已推進至河洛地區。
這裏是商朝的發源地,周室的崛起,自然引起商紂王的高度重視。
效仿祖父文丁,商紂王“殺周太子曆,囚文王昌”,周人與商王室的矛盾最終公開化。
04
甲子日的黎明時分,曆三世苦難,周武王姬發終於將“倒商”大軍陳列於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
武王姬發是周文王的繼承者,這一仗,是他複仇商王朝的終局之戰。
▲湯陰羑裏城太公殿中描繪的牧野之戰場景。圖源:圖蟲創意
開戰前,他緊急召開了一次全軍誓師大會,向身後數十個方國的數萬“倒商”弟兄闡述自己的作戰理念。
他稱,古人常雲“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紂王隻聽婦人之言,對祖宗祭祀不聞不問,對兄弟親族過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為非作歹,是為本末倒置。今我等理應替天行道,匡扶正義。所以,我們的行軍要保持良好的陣型。要像虎、貔、熊、羆一樣殺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擊和殺戮跑過來投降的人,他們將會有助於我們。努力吧,將士們!你們若不奮戰,上天也必將會對你們的行為嚴懲不貸。
武王的鼓舞,徹底點燃了聯軍的複仇怒火。
延祚五百餘年的商王朝,隨著商紂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燼。
牧野之戰的發生時間,多年來都是史學界的未解之謎。直到一尊刻有銘文的青銅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體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來,並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
這尊名曰“武王征商簋”的禮器,還有一個大家更為熟知的名字:利簋。
根據器內底鑄銘文記載,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牧野之戰,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出土於陝西臨潼,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在商周大戰前,“簋”這種器皿已為貴族們廣泛使用。
簋的形製多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圓下方的形狀。因此,人們認為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糧,不僅可以呈現豐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圓下方合陰陽學說中的“天圓地方”,利於國君弘揚“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於是,從簋開始,大量擁有廣口且上圓下方的青銅器被逐漸運用到祭祀上,以彰顯使用者的身份、權力和地位。
與之相適應的,在周王朝隨後公布的禮樂製度中,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也成了貴族明尊卑、別上下的標準。所謂“藏禮於器”就是這個意思。
▲興簋一組,其底部鏤空處可生火,提供熱食。圖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