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3)
2022-06-28 10:24:01新京報
考慮到這些因素,唐廷建法源寺,有依靠宗教力量穩定地方、敦化風俗之意,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自然不受臨時性政策影響。與此同時,地方勢力想向唐廷獻媚,也往往拿法源寺說事。
史思明做了一件“百衲衣”
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在法源寺內的東南角建塔。兩年後,史思明又在法源寺內的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今存的《無垢淨光寶塔頌》,就是出自這座塔,原本鑲嵌在塔壁上。塔在遼代清寧三年(1057)大地震中倒塌,刻石如今安放在寺內憫忠台觀音殿的觀音像後,普通遊客不可靠近。
該刻石有三大奇:
首先,文字雖豎排,但從左至右,而非常見的從右至左。古人書寫多用墨,這種寫法不僅易汙衣袖,且違背禮製。對此安排,後人頗感奇怪。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認為,這可能是安祿山臨時定的規矩。
其次,刻碑時安史之亂已經爆發,安祿山不信任史思明,起事時未與他充分協商,也沒給他安排具體任務,隻是讓他守幽州。安祿山初期屢戰屢勝,但到757年時,他被兒子安慶緒暗殺,唐軍趁機反擊,戰局一度逆轉。史思明無奈,宣布向唐朝投降,他建塔豎碑,應該是為了向唐朝討好。所以《春明夢餘錄》中稱:“此碑蓋建於初歸附之時,而借以媚唐也。”可碑上明明刻有“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的尊號,這是西逃的唐明皇給兒子李亨的尊號,此時《無垢淨光寶塔頌》已經刻成,難道史思明能未卜先知?
帶著這一疑問,學者仔細觀察《無垢淨光寶塔頌》,才發現問題所在:碑上多處凹陷,顯然是把原來的文字磨去,刻上了新字。
經曆代學者研究發現,《無垢淨光寶塔頌》僅七百六十六字,塗改的字至少達四十九字之多,有些字磨掉後,想不出新字填補,幹脆留白,多達十八處,堪稱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