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2)

2022-06-28 10:24:01新京報

舊北京城寺廟如林,據1929年調查統計,尚存一千零三十三座,以法源寺(即唐代的憫忠寺,為保持敘述統一,下文一律稱為法源寺,但事實上,不同時期它的名字是不一樣的)為最古。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唐代“武宗滅佛”時,法源寺也未受影響。所謂“武宗滅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時(841—846),對寺廟經濟過分擴張感到不滿,特別是各寺廟大量鑄造銅像,而銅在當時是鑄造貨幣用的貴金屬。唐代乏銅,每到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出現貨幣供應不足的問題,引發“錢重物輕”。唐代納稅多用銅幣,銅幣價格上漲,等於增加了稅負,百姓怨聲載道。此外,李炎本人篤信道教,受“滅佛”政策影響,連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的寺廟也被拆毀,寺產被沒收,信徒被強令還俗。

令人意外的是,法源寺卻躲過了此劫。

憫忠寺紀念標誌前側刻錄王世仁2004年書寫的《憫忠寺沿革記》(《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碑刻——皇皇史冊》內頁插圖)

憫忠寺紀念標誌前側刻錄王世仁2004年書寫的《憫忠寺沿革記》(《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碑刻——皇皇史冊》內頁插圖)

這是因為,唐代中國的地理大格局是東西結構,關內與關外相隔,唐廷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西翼,東翼(即今華北一帶)較少得到關注。

經唐太宗、唐高宗兩代人努力,東翼的最大威脅高句麗被徹底消滅。而當時華北富庶,大量粟特人來此經商,甚至在此定居,在宗教信仰的黏合下,形成聚落。安祿山、史思明均有粟特血統,安祿山的母親是“胡巫”,應是祆教司儀之類。

上一頁2/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