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曆史“迷案”:漢獻帝的“衣帶詔”,究竟有無其事(2)

2022-06-27 15:45:30曆史大學堂

可見,就“衣帶詔”這件事來說,筆者認為《後漢書》作為史料的參考價值不比上《三國誌》。要知道,司馬光的治史態度之嚴謹是世所公知的,其組織編纂《資治通鑒》的目的,就是要寫出一部對治國平天下具有深度借鑒意義的“帝王之書”。因此後世學者普遍認為,從對真實性的追求這個角度來講,《資治通鑒》在傳統史書中已經做到了極致。

而在選擇“衣帶詔”的相關史料時,司馬光摒棄了《後漢書》之說,而取與《三國誌》相似的措辭,其對“衣帶詔”真實性的態度由此可知。《三國誌》《資治通鑒》以含混不清的用字所表達的,其實就是認為所謂“衣帶詔”,是董承自己“炮製”的,與獻帝無關。

上圖_ 《三國誌》,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

上圖_ 《三國誌》,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

當事人的證據

當然,前文所述的通過對史料用字的推敲,並不足以作為有無“衣帶詔”的決定性證據。那麼,這一事件的當事人有沒有留下什麼蛛絲馬跡,以使我們能夠看清事件的本質呢?

我們知道,這種“衣帶詔”,是不可能留下來的。假設其真的存在,董承等人事泄後,出於自保或保護獻帝的考慮,首先要做的就是銷毀此詔;即便其沒有被董承等銷毀而是搶先被曹操獲得,那麼此詔明顯不利其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所以在處理完董承等人後,曹操也是要銷毀這封詔書的。而參與此事的人,除曹操外,均被處死;曹操自己對此事的論斷或說法,自然也不能讓所有人,或者說至少讓那些心念漢室的人服氣。

董承已死,曹操的話又不能信,那麼還有誰的言行可以用來斷定“衣帶詔”的真假——當然有,那就是在這一事件中躲過曹操屠刀的劉備。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無論是《資治通鑒》裏的“與劉備謀誅曹操”,還是《後漢紀》裏的“承與劉備同謀”,不難看出,劉備是這一事件的一個主要參與者。因此假定真有這麼一個“討曹詔書”,那麼作為“受詔反曹”的骨幹,劉備肯定對詔書的內容一清二楚。

然而翻遍現有史料,在所有和劉備有關的對話、書信、奏表中,尤其是在關於其討賊、伐曹的言論中,竟找不到一絲劉備對詔書內容的引用。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劉皇叔標榜的政治主張和用以積累人望的口號便是滅曹興漢,獻帝給予其討曹的詔書便是最具有利用價值和象征意義的政治資本,如果將其內容公之於天下,一來可彰顯曹操脅迫天子、無人臣之禮的罪惡,二來可號召天下心存漢室的英雄豪傑與其共襄反曹大業,這對於劉備日後的事業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然而終劉備之一生,他也不曾說過有關詔書內容的隻言片語,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地認為獻帝的“衣帶詔”是真有其物。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上一頁2/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