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6)
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曆史淵源來自《春秋公羊傳》。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製質文》說:
《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製禮樂,一統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故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
三代改正,必以三統天下。曰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
文中的“一統於天下”即“大一統”之義。如《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雲:“《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宜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來源於《春秋公羊傳》。《公羊傳》隱公元年曰:“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羊傳》寫定於漢初,楊伯峻說:“《公羊傳》何休《序》徐彥《疏》引戴弘《公羊序》說《公羊》‘至漢景帝時,壽(公羊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著於竹帛’,則《公羊》寫於西漢有明文可據。《四庫全書提要》直定《公羊傳》為公羊壽所撰,而胡母子都助成之。” [6]24這樣,我們看到漢景帝時的公羊壽和漢武帝時的董仲舒講的“《春秋》大一統”,都來源於對《春秋》紀年曆法使用“王正月”的闡釋。
現在作為經書的《春秋》原本是魯國自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的編年史,並經孔子整理修訂。《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1]1934所以,一般認為《春秋》筆法包含有孔子的思想意識。《春秋》“王正月”之王是周王,“王正月”是說《春秋》紀年使用的曆法是周曆,這反映了魯國及孔子在用心地維護周王的正統地位。相傳周王朝於每年末頒布明年曆書於諸侯,諸侯奉而行之。因而,何謂“王正月”?以周王頒布的曆法一統於天下也。由此,我們說,現在所說的“大一統”指的是空間,而《公羊傳》的“《春秋》大一統”是“一統”於周曆的,是從周曆正朔這種具有“時間”指向的概念出發的。當然,《春秋繁露·三代改製質文》已有把曆法正朔上的一統轉化為空間上的一統,這就是該文所說的“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要之,《公羊傳》和董仲舒“《春秋》大一統”思想,其曆史淵源即在於經孔子整理修訂的《春秋》紀年曆法使用周曆即王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