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4)

2022-06-20 10:52:24明清史研究

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他們之所以承襲之前中原王朝所信奉的改朝易代的“五德終始”說,其目的即在於宣傳自己統治的正統性。對此,饒宗頤先生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一書已有很好的研究 [3]12-26。此時由“五德終始”說表現出的正統論是與“大一統”觀念聯係在一起的。例如,前秦苻堅在王猛輔佐下,通過政治和經濟改革實現了社會經濟發展,並出兵消滅了前燕、前涼、代,統一了北方。苻堅統一北方之後,一方麵相信自己是“五德”循環之中的木德,另一方麵他積極圖謀攻打東晉,要一舉統一中國。但是由於他統一的北方尚不穩固,前秦國內民族矛盾依舊嚴重,而且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誤認為東晉已是“垂亡之國”,不聽勸阻,驕傲冒進,傾全國之力,想一舉吞滅東晉。結果經淝水之戰一役,大敗而歸,隨之前秦政權陷入土崩瓦解,次年滅於後秦。我們說,苻堅統一中國的目標無可指責,也是受“大一統”思想主導的,但當時實現統一的曆史條件還沒有成熟,時機不對,再加上戰役指揮上的失誤,所以隻能造成自己的遺憾。

在我國曆史上,從秦漢到明清,“大一統”的思想對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發揮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大一統”思想形成了一種傳統,是正統思想,構成中華傳統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第二,在“大一統”思想意識中,國家的統一、對國家統一的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凝聚乃三位一體的關係。

二 春秋戰國時的“大一統”思想及其淵源

我們說,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是既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亦有曆史淵源。司馬遷和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現實基礎,是秦漢時期所建立的一元化“中央—郡縣”製國家結構,即我們一般所稱作的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司馬遷《史記》中“大一統”史學觀的曆史淵源則是先秦典籍對於五帝的記述以及夏商西周多元一體的“複合製”王朝國家結構。

上一頁4/1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