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2)

2022-06-20 10:52:24明清史研究

一 “郡縣製”國家結構與“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思想來源於“大一統”的國家社會。中國曆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封建諸侯割據的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史記·秦本紀》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 [1]220其國家的形態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在全國範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製。這是一種“中央—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製。全國境內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範圍之內,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郡縣控製了地方,郡縣製有利於集權和統一。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推行“車同軌”,統一交通;“書同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這些統一措施與郡縣製一起,對此後兩千多年的“大一統”國家維護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漢承秦製,秦漢之後,盡管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層級上,各個朝代互有差異,有的實行郡縣(州縣)兩級製,有的實行省府縣三級或四級製,但並不妨礙我們把它們依舊統稱為“郡縣製”。“郡縣製”這樣的體製機製及由此而呈現出的國家形態結構,是中國古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與一元化的“中央—郡縣”製體製相適應的是“大一統”思想,也就是說,從秦漢到明清,“大一統”思想是建立在“大一統”的國家形態結構之上的。盡管從秦漢開始中國曆史上經曆了從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的曆史循環,例如從秦漢的統一到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統一;從五代、宋、遼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統一,但是統一是中國曆史發展的總趨勢。統一之所以能夠成為曆史的總趨勢,究其原因,我以為有三個方麵:第一,就國家管理治理而言,一元化的“中央—郡縣”製,既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很難逆轉的。第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曆代王朝都把統一規模作為當時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標。即使在分裂時期,在思想意識上仍舊是統一的,割據勢力往往把自身說成是正統,把統一作為奮鬥目標。第三,有一個以統一的文字為基礎的包括“大一統”思想在內的具有“大中華文化”思想意識的文化傳統,在根本上是維護統一的。

上一頁2/1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