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北宋特務機構“皇城司”,為何沒有存在感?(2)

2022-07-21 11:05:02國家人文曆史

明眼人不難看出,這一切隻是掩飾。宋朝皇帝不會放棄特務這一維護自身統治的利器。早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宋太宗便已開始利用皇城司中的“期門卒”偵查漕運的事情。到了武德司被廢時,皇城司早已成為成熟的後備機構。宋代的特務政治依舊換湯不換藥,就連原本的武德司長官劉知信,也隻是原地改了個名頭,變成了“皇城使”。曾以“武德司”的名義存在的宋代特務,便這樣借著“皇城司”這個宮城保安的名頭,完整地延續了下來。

十處敲鑼,九處有他

明麵上,“皇城司”的職責隻有看門,但在接手武德司的職能後,皇城司的業務範圍迅速拓展開來。

首先,皇城司是一個集緝捕、審訊、定罪、收監於一身的綜合型執法機構。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仁宗年間,時任皇城司長官的王遵度收到一則稱商人張化為契丹間諜的情報,便立即組織人手將其抓捕,並且在本衙內進行審訊,還牽連了很多人。

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犯人的審訊理應由大理寺完成,案卷需交由刑部複核,這一過程還要受到禦史台的監督。而在張化一案中,全然沒有其他司法機構什麼事,甚至連公文也由皇城司的屬官一手操辦。好在這樁案子因為鬧得太大,驚動了仁宗,下令命禦史李紘複審,張化等人的冤屈最終被洗清。但是,鬧出如此冤案的王遵度,最後受到的處罰不過是“降為曹州都監”。那麼,在更多不為史書所記載的角落,手握如此巨大且不受監察的執法權力的皇城司中還有多少冤案,便不得而知了。

當然,皇城司也並不是整日無惡不作。作為一個特務機構,又處於邊患久懸的宋代,皇城司自然也要承擔起對敵國同行“內卷”的重任,因此也是宋朝的反特務機構。我們曾在“三國間諜”中說過(更多詳細介紹可見:三國情報戰:真實的魏蜀吳間諜都在幹什麼?),因使者粗心,司馬懿輕而易舉地套取了諸葛亮的健康情況。為防止類似失誤發生,宋朝每次向他國派遣使者時,都有皇城司人員隨行監督,既要保證外交官在他國言行得當,不落大國風度,也要保護外交官不被他國反間,套取情報。

這本是一件好事,可在執行過程中,由於皇城司權力太大,正使們往往不敢得罪,對其言行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這些皇城卒平日在皇城司不過是個下級跑腿,出使時卻勢淩正官,又無人轄製,更是“放飛自我”,“入界以後,恣情妄作”,搞得影響極差。至南宋時,再有對外交涉事宜,便隻派皇城司的高級長官,也就是“提點皇城司”作為副使隨同了。

在他國使臣前來時,皇城司也會對其進行監視。來源/電視劇《大宋宮詞》截圖

在他國使臣前來時,皇城司也會對其進行監視。來源/電視劇《大宋宮詞》截圖

相比於其他朝代的同行,皇城司的一大顯著特點,是監察經濟的工作占據了極大比重。宋朝商業非常繁榮,而在複雜的經濟活動中,打擊經濟違法、維持市場秩序,便是促使商業平穩發展的重要工作。宋朝統治者在這一方麵絕不含糊。

宋太祖時期,京師的糧食極大依賴江南供給。後來,為防止有人從中漁利,宋太宗不僅派出了專人管理漕米,還令內宮太監監督。如此猶嫌不夠,時不時還讓皇城司便裝出巡,打探漕運是否正常、漕米是否被克扣。宋代曾有禁令,禁止用金線做衣服(銷金為衣),這一禁令的執行情況也由皇城司負責探查。至於皇帝的個人金庫,更是由皇城司一手負責財貨出入,斷不容其他人插手。

除了這些正常工作,作為皇帝的親從,皇城司偶爾也需要“不務正業”。宋真宗酷好修道長生,十分喜歡臣民向其進獻“祥瑞”。一日皇帝做夢,夢見有神人前來,告訴他如果建一個月的黃籙道場,就會有一本名叫“大中祥符”、共有三篇的天書從天而降。皇帝夢醒後,立即將這個奇妙的夢分享給了自己的輔臣,還真的準備了自己的祭祀道場。一月後,便有皇城司來報,左承天門屋南角果然出現了一片黃帛,扯都扯不下來。宋真宗自然大為驚異,恭恭敬敬地親自去了承天門,反複向這片黃帛下拜,這才命人取下。隻見黃帛上寫的是:“趙受命,興於宋,付於衝。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簡單來說就是大宋天命所歸,宋真宗是大宋的天選之人,隻要居正守常,就可延國祚於萬世。雖然在宋真宗的夢裏,這本“天書”應該有三篇,但是要讓皇城司的武官們連寫三篇歌功頌德的小作文,實在有些為難。這樣的吉祥話,大概是皇城司能想到的極限了。好在宋真宗的要求也不高,遇見這樣的大“祥瑞”已經讓他高興不已,不僅派官員奏告天地以示感謝,還將自己的年號改成了“大中祥符”,似乎連他自己也忘了問問仙人,剩下的兩篇天書在哪裏。

影視劇中的宋真宗。來源/電視劇《大宋宮詞》截圖

影視劇中的宋真宗。來源/電視劇《大宋宮詞》截圖

最沒有存在感的特務

從史料中看,皇城司似乎也做了不少事情,但為什麼在曆史上的知名度如此之低?尤其與後代鼎鼎大名的錦衣衛相比,它幾乎像是穿了隱形衣,堪稱“最沒有存在感”的特務機構了。為什麼同樣是特務,錦衣衛可以在明代曆史中翻雲覆雨、攪弄風雲,皇城司卻好像從宋代曆史中隱身了?

這還要從兩代統治者的態度說起。宋代統治者最畏懼的並不是文官,而是武將。對於武將統兵割據的恐懼,深深刻在了宋王朝的血液中。在這一思想下,朝中文臣並不是宋代皇帝的對手,反而是用以製約武將、“共治天下”的幫手。因此終宋一代,對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寬和政策,“不殺士大夫”更是被寫進祖訓,規製著一代代的大宋天子,即便宋代大臣被皇城司刺探出有違法行為,最多也隻是被貶官。而明代不同,明太祖朱元璋似乎對官吏有一種天生的反感。錦衣衛的監察對象,直接指向朝中諸公。明初掀起的藍玉、空印、胡惟庸三大案,隨處可見錦衣衛暗自刺探、逼供誣告的身影。因此,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雖也討厭特務,但無需多分給他們眼色;而明代的文臣則無一刻不活在錦衣衛的陰影下,自然對其尤為重視。

錦衣衛在看著你。來源/電影《繡春刀》劇照

錦衣衛在看著你。來源/電影《繡春刀》劇照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