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明清舟山群島的遷界與展複(4)

2022-06-13 10:29:05明清史研究

關於上述過程,陳波指出,元初建立的海漕體製容許兩浙漕戶通過夾帶私鹽等手段牟利,到了元末,漕戶由於負擔繁重,很多人販鹽逃役,遁為島寇,聚為方國珍等海上強大勢力。明初編裏甲,厲海禁,方國珍舊部中船戶眾多,驟失暴利,遂有蘭秀山之亂。明廷平亂後將方氏舊部編入沿海衛所,力絕其患。不少學者常引述明代鄭曉的一段重要評論:

初,方國珍據溫、台、處,張士誠據寧、紹、杭、嘉、蘇、鬆、通、泰,諸郡皆在海上,方、張既降滅,諸賊豪者悉航海,糾島倭入寇,以故洪武中倭數掠海上。高皇既遣使,命將築城增戍,又命南雄侯趙庸招蛋戶、島人、漁丁、賈豎,蓋自淮、浙至閩、廣,幾萬人盡籍為兵,分十千戶所,於是海上惡少皆得衣食於縣官。洪武末年,海中方、張諸逋賊,壯者老,老者死,以故旁海郡縣稍得休息。

鄭曉敏銳指出,洪武時期島寇倭亂來自方、張餘部,其籍入衛所者安身於沿海州縣,這一批入衛軍士與其他桀驁逋逃者均在洪武末年老病故去,故沿海暫安。

洪武中期,方、張餘黨勢力的衰減,並未增強朝廷在東南海島建立統治的信心,明廷轉而采取消極退守的策略,此由昌國衛之設置即可見一斑:

(洪武十七年九月丁未)置昌國衛於寧波之象山縣。

關於昌國衛設置的時間和方式,史書記載未盡一致,明代後期文獻所記昌國設衛、舟山留所之過程,又常與湯和有涉。論者常引述嘉靖《籌海圖編》關於明初舟山徙民的一段記載:

國初,定海之外秀、岱、蘭、劍、金塘五山爭利,內相仇殺,外連倭夷,歲為邊患。信國公經略海上,起遣其民,盡入內地,不容得業,乃清野之策也。

《籌海圖編》主要出自鄭若曾之編撰,上述說法見於《鄭開陽雜著》中《舟山守禦論》之語:

上一頁4/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