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餘世存:“旅”中求道,人類曆史的一個英雄主題(6)

2022-10-12 13:33:49鳳凰網

但王安石在此感慨中顯然沒有完全理解“非常之觀”。遠方不在於物理距離的遠近,“非常之觀”不在於險遠。他因此一度沒能理解人生社會,直到變法反複,他才明白人心人性之非常。這就是大德們一再感慨的,“要使魚龍知性命,何妨平地起波瀾”。這就是我們一再可望不可求的,對人性、自然曆史和文明的觀覽把握。

曆史就在身邊

遠方不僅有曆史,也有詩。我們說的北京城,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遠方”。在外地多次聽開出租的、釀酒的、寫小說的人,說起近幾年的計劃,答說“希望能到北京看看”。

但所有的這些看看,幾乎都是消費,時髦,不會產生人生的躍進、轉移和升華,不會產生生命之詩。

以北京為例,前說的對城內四壇的觀光即是典型。而對京郊同樣如此,人們說這叫“燈下黑”,即對身邊的風景視而不見;但這種遊觀實際上也有王安石說的“今古”之異。

京城周邊對這種觀光者來說多是陌生的。曆史就在身邊,曾跟朋友到昌平做深度遊,大為歎服朋友對當地的了解。昌平有不少村落的村民是“守陵人”的後代,他們對明朝皇帝多如數家珍,他們的生活跟幾十公裏之外的京城是兩個世界。

在思陵門口,有人問一老漢,老人家貴姓,老漢答:不敢稱貴,賤姓劉,祖上是從山東過來守陵的,這都幾百年了……

餘世存 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誌願者等。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合編)《立人三部曲》《一個人的世界史:話語如何改變我們的精神世界》《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複刻版》(合編)等。

上一頁6/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