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沿著這些路線,找藏在北京胡同裏的宮廷老手藝(3)

2022-09-30 13:10:19東方文化雜誌

白大成是北京鬃人第3代傳承人。據白老介紹,鬃人,別看體量很小,製作工序卻多達42道。用膠泥製成頭部和底座,以秫秸作軀體骨架,內絮棉花,外著彩衣,安裝手和兵器……,再熟練的手藝人,一天也隻能製作一個。而且,除了這些看起來的這些手上功夫,還包含有不少戲曲和文學知識呢。

光明路百工坊裏的料器

料器在明清兩代,主要是作為裝飾品貢給皇室貴族,到清代主要是用於官員官帽上的朝珠,根據品級不同有不同的顏色。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帝製終結,料器從宮廷走入民間。解放後,北京成立了料器廠,料器回歸到裝飾工藝品的道路上,成為當時國內出口產品的龍頭,每個月對海外銷售產值可達幾百萬元。

沿著這些路線,找藏在北京胡同裏的宮廷老手藝

現在的百工坊工作室就是當年北京料器廠車間原址。邢蘭香大師就是當年北京料器廠技術科最年輕的員工,是北京料器第6代傳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宇自幼常隨母親邢蘭香待在料器廠,漸漸喜歡上這門傳統手藝,並開始嚐試製作,2003年成為了北京料器第7代傳承人。

據他回憶,“那個時候,北京料器廠門口來進貨的車都排著隊。因為給國家製造了大量的財富,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周總理還多次來到料器廠考察,要求料器廠做出精美的產品,讓世界了解中國料器工藝。”

沿著這些路線,找藏在北京胡同裏的宮廷老手藝

花市大街的絹花

絹花,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等仿製的花卉。古時稱“頭飾花”,源自唐代,已經有1000多年的曆史。相傳它的起源與楊貴妃有關。當年,楊貴妃左鬢角上有塊疤痕,為了遮蓋,每天都要讓宮女采摘鮮花戴在鬢角上。可鮮花幾個時辰就蔫了,冬天又不容易獲得。一位心靈手巧的宮女用綾、綢紮成假花獻給貴妃,不僅遮了醜,而且更添嫵媚姿容。此後,妃子、宮女們也開始競相效仿。

明末清初,不僅有單純的花朵,枝花、盆花、花環等品種也陸續出現。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宮內府禦用工匠作坊有“花兒作”,專司綢、縵、絹、紙等供花、宴花、瓶花等。到清代中期,絹花業進入繁榮鼎盛時期。據《北平工商概況》記載:“各街市花莊及住家營花者約在一千家以上。”

隨著“花市”的興盛,老北京湧現出不少做花兒的能工巧匠,北京過去有“花兒金”“花兒高”花兒龔”“花兒劉”等著名絹花世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花兒金”。

沿著這些路線,找藏在北京胡同裏的宮廷老手藝

“花兒金”是金桂、金文廣、金寶順、金玉林祖孫四代的統稱。

上一頁3/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