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這些路線,找藏在北京胡同裏的宮廷老手藝(2)
餑餑鋪的糕點,原料講究,尤其是老字號,如稻香村、桂順齋、大順齋、桂香村、桂香春、百年義利等等,都可以去逛逛。
東四十字路口的滿族弓箭鋪
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位於這裏的聚元號,是京城最後一家滿族弓箭鋪,過去是專為清朝皇家製作弓箭的“兵工廠”,製作標準的滿族弓箭。第7代傳承人楊老爺子是正宗的滿族鑲藍旗人,祖輩就生活在弓箭大院。
要製作一張完整的弓,據楊老介紹,大概需要20多種純天然的原材料,整體的製法分為製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鋪牛筋、爬板凳,5大步驟;在這些步驟中,又有大量的細節必須要謹慎處理,實際劃分下來,要有200多道步驟才能做好。最後再繪製不同風格的圖案,一把又好看又實用的滿族弓就做成了。
如果想來聚元號買一把弓箭,得等兩年的時間,因為弓箭原材料的天然性會在不同的環境下發生變化,所以夏季最熱時不做,冬天最冷時也不做。早年間,製作弓箭的師父都要把做好的成品存放一個四季,確保它在任何天氣環境下都沒有問題了,才對外銷售。
當然,好弓要配好箭。過去皇帝打獵,打山雞、打兔子等,獵物不同,弓箭要求也不同,所以箭鏃(又名箭簇即金屬箭頭)就有不同的變化。還有箭羽,是帶風的,一般用來修正箭的飛行軌跡,古代都是用雕翎,如今不允許了,但還是要盡量用猛禽的。
聚元號的弓箭製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傳統。2006年,“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正式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東館房胡同裏的“北京鬃人”
“登長城,吃烤鴨,看京劇,帶回盤中戲。”這盤中戲就是指的北京鬃人,又叫“銅盤人”或“盤中好戲”,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產生的流傳於北京地區的“玩意兒”,有百餘年的曆史了。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中描述,“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
鬃人由各種彩紙、秸稈和膠泥製成的,小的有5-6厘米,大的約20厘米。它的底座是鬃毛,取材於鬃毛刷子,依靠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當人為敲打銅盤時,上麵的鬃人就會隨之舞動起來,還不會輕易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