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明明是三國並立,相對於曹魏、蜀漢,為何沒人尊東吳為正統(3)

2022-09-23 09:45:25曆史大學堂

諸葛亮主政後,為穩定國內形勢,更是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孔明從劉邦為義帝發喪從而占據了討伐項羽的輿論製高點這一政治高招入手,說明高帝代表天下意願誅滅項羽,以巴蜀為根基創立大漢,證明了巴蜀就是漢朝的龍興之地,“高祖因之以為帝業”。同時,進一步高舉“恭行天罰”的北伐旗幟,並終其一生致力於此,以此堅定蜀漢上下複興漢室的信念,並呼應先主劉備提出的“漢有天下,曆數無疆”,從而得到了廣大蜀地百姓的支持。

加之在中國古代,“存亡繼絕”被視為一項極其高尚的行為。而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立挽漢室天命,更得到了廣大士人的欽佩。尤其在國家風雨飄搖之時,對孔明的那種崇拜之情就更為強烈,蜀漢也因此收獲了大量“粉絲”,對其正統性的認同時至今日都不缺乏群眾基礎。

上圖_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

上圖_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

東吳為什麼不被尊為正統

講清曹魏、蜀漢的正統性淵源,再結合東吳開國的曆史,我們便不難明白為何無人尊東吳為正統。東吳政權的發跡者孫堅初為大漢逆臣袁術的部將,其輿論基礎本就糟糕。後來其子孫策公然與袁術決裂,並遵從曹操所控製的漢室的領導,由此得到漢廷的正式承認和冊封,使其與所統領的江東民眾有了名義上正式的君臣關係,這便成為東吳立國的根基所在。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便是本著“為漢除賊”的名義與劉備達成同盟共同抗曹。但不久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公然背盟襲殺關羽,向曹魏稱臣,這就使其失去了在巴蜀地區的號召力。再往後,他再次與曹魏決裂,聯蜀伐魏。這種複叛於魏的行為,也使得原本對其所有期待的中原士人大失所望,從而使東吳徹底失去了中原、巴蜀的輿論基礎,自此隻能偏居江東一隅。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無緣巴蜀這個“高祖帝業之基”,也無緣中原這個“三代興旺之地”,使孫權不可能舉起類似“高祖滅項”這種“代天行誅”的大旗,也無法效仿堯舜禹之間的“虞夏之興”之舉。就算是有讖緯的支持,孫權稱帝的法理基礎也十分脆弱。為此,他采取的彌補措施是與蜀漢結盟,希望以漢室對其帝號的認同來強化其即位的合法性。

然而,孫權既想通過蜀漢的支持來鞏固帝位,卻又在即位詔書中說“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三國誌·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吳錄》)來表示自己稱帝是順應天意,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必然導致其稱帝的正統性依據被進一步削弱。故而後世無人以東吳為正統,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三國誌》《尚書•堯典》《禮記正義》《全梁文•卷六十》《梁昭明太子文集》

饒宗頤《國史上之正統論》

[2]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

[3]龐光華《論曹魏政權的正統性和曹操這被稱“奸雄”源流》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