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九省通衢”的武漢,為何沒有朝代在此定都(2)

2022-09-08 12:06:36曆史大學堂

上圖_ 武漢會戰中的日軍

上圖_ 武漢會戰中的日軍

首先,武漢地區發展較遲,無論人口和農業都長期不占優勢,“完美錯過”了不斷遷移變化中的政治中心。

曆史上,我國的政治中心呈現出一種自西向東轉移的趨勢(嚴格說是向東北方向移動),從地處西北關中地區的西安,再到中原地區黃河中下遊的洛陽、開封,再到河北地區的北京。當然期間部分朝代因戰亂入侵也會將都城南遷,定都長三角地區的南京、杭州等。而這些都城所在的地區無一例外都是開發較早、農業發達、人口較多,為建都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人文基礎。

而相比之下,武漢地區所在的江漢平原一帶在曆史上長期是湖沼密布的範圍極其廣大的濕地地帶,古稱“雲夢澤”,根本不適合發展農業,人口一直頗為稀少,西漢司馬相如在其著名的《子虛賦》中稱其“雲夢者,方九百裏”,到了唐朝年間雖然麵積大幅縮小,但仍然相當可觀,孟浩然曾用“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詩句形容其廣闊。

直到明清時期,隨著不斷的開墾和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雲夢澤才徹底消失,而武漢地區也才逐漸成為有數的商業都會,但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為時甚晚,可以說是完美錯過了不斷遷移變化中的政治中心。

上圖_ 先秦時代雲夢澤的位置

上圖_ 先秦時代雲夢澤的位置

其次,在於武漢地區所在江漢平原湖泊密布,河道曲折,極易發生洪災。

氣勢磅礴的雲夢澤雖然最終化為烏有,但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產,如今武漢所在的湖北省湖泊總麵積將近3000平方公裏,麵積百畝以上的湖泊超過800個,雖然和當年的雲夢澤無法相提並論,但也可稱的上是“千湖之地”。這些星羅棋布的湖泊在雨季無疑成為巨大的風險隱患,

與此同時,流經至此的長江(此段江段又稱荊江)由於支流眾多,加之河道蜿蜒曲折,極易出現排水不暢的現象,即所謂“萬裏長江,險在荊江”。這兩大因素的疊加,因此極易發生洪澇災害。

據統計,1499年至1949年的450年間,江漢一帶的幹堤潰口就高達186次!僅在清朝末期,1860年和1870的洪水就對武漢造成了巨大災害,民國時期1931年的特大洪水更是使得武漢最高洪水水位達到20米以上,大部分市區泡在深水之中,並達數月之久。對於生產力和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巨大的洪澇災害無疑更是無法得到解決,頻繁的自然災害當然使得曆朝曆代不會將此選為定都所在,又有哪位帝王願意好不容易建起的繁華京城變成水鄉澤國呢?

上圖_ 《申報》1931年關於江淮特大洪水報道

上圖_ 《申報》1931年關於江淮特大洪水報道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