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兩千年前,一支“艦隊”從浙江台州出發,駛向台灣……(2)

2022-08-26 11:18:09國家人文曆史

這是我國曆史上首次對台灣行使主權的有力證明。那麼,孫權此次派遣船隊出海的目究竟是什麼?衛溫、諸葛直抵達台灣後,為何隻在當地待了一段時間,便匆匆返回?之後的孫吳政權,又為何沒有繼續經營台灣呢?

孫權的“大航海運動”

早在衛溫、諸葛直出發前,陸遜、全琮便向孫權提出過反對意見:“殊方異域,隔絕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轉相汙染。”果不其然,衛溫率領的這支軍隊最終因水土不服而染上疫病,損失了十之八九。如此一來,史學家胡三省認為孫權經略中國台灣是為了“欲俘其民以益其眾”的說法,便有待商榷了。倘若這支“艦隊”前往台灣隻是為了掠奪人口和勞動力,那便不會“軍行經歲”,更不會“水土不服”。

實際上,從陸遜、全琮的描述中不難看出,東吳政權可能已經對夷洲有了基本認識;基於此,孫權自然有了將其納入到東吳版圖之內的打算;於是,衛溫、諸葛直才會在島上駐足良久,並對其進行短暫統治;而台北出土的古磚,或許正是他們帶到夷洲用來築城拒守的。可惜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導致東吳水師損失慘重,以至於衛溫、諸葛直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匆匆離開夷洲,而後又轉而尋找亶洲,未果,遂無功而返。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東吳偏安一隅,國力與人口有限,彼時孫權的“大航海運動”才剛有起色,故而他隻能將發展重心放到東南沿海其他地區。

來源/作者自製

來源/作者自製

中古之初,東吳無疑是頗具實力的“海上霸主”,在孫權這位“航海先驅”的領導下,古代中國與東南亞、非洲等地成功展開往來,其開辟的海上路線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具體而言,孫吳政權有三條主要航線:

東部航線有夷洲(中國台灣)與日本。上文稱亶洲“所在絕遠”,位置已不可考;三國時,有長老稱“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可見其東渡的主要方向正是日本。

盡管現存史料中沒有日本與東吳政權往來的直接證據,但日本滋賀縣大岩山古墳曾出土過一麵三角緣神獸鏡上,其上刻有“鏡陳氏作甚大工,型模雕刻用青銅,君宜高官至海東”,考古學家認為,“海東”即指日本,故這麵不符合曹魏所產銅鏡特征的三角緣神獸鏡,極有可能是東吳工匠東渡日本後所作。

無獨有偶,日本“六國史之首”的《日本書紀·應神天皇紀》中,也有日本曾通吳並得到四位“織女”的記載。應神天皇於公元270—310年在位,對應東吳後期至西晉初期;再結合出土銅鏡,可知東吳與日本之間應當存在過貿易往來;日本和服如今仍被稱為“吳服”,也有一方麵原因或是受此影響。

出土於日本的吳鏡。來源/王仲殊 《日本三角緣神獸鏡綜論》

出土於日本的吳鏡。來源/王仲殊 《日本三角緣神獸鏡綜論》

北部航線主要為遼東、高句麗。據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所言:“臣父康,昔殺(孫)權使,結為仇隙。”可知早在建安年間,孫權便曾遣使至遼東,試圖與公孫氏交往;但由於當時曹操尚在,威名猶存,故公孫康不敢得罪曹魏,這才先斬袁尚、袁熙兄弟,後殺孫權使者,以明忠誠。至太和二年(228),魏明帝曹叡初登大位,公孫淵奪其叔公孫恭之權,漸生自立之心。孫權見狀,於嘉禾元年 (232)三月“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海之遼東”,同年十月,公孫淵向孫權稱藩,“並獻貂馬”,權大喜,乃“加淵爵位”。此後六七年間,公孫淵在魏吳兩邊左右搖擺,孫權雖惱怒其反複無常,但礙於遼東對曹魏有掣肘之用,加之遼東盛產馬匹,故仍與遼東保持著海上往來。

嘉禾二年(233),東吳一支萬餘人規模的使團抵達遼東後,為公孫淵所襲,領頭的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皆為其所斬。事情到了這一步,竟出現了“神轉折”。吳使秦旦、張群等人逃亡至高句麗境內後,謊稱“吳主詔於句麗王位宮及其主簿,紿言有賜,為遼東所劫奪”。高句麗東川王聞言大喜,故前來相迎,後又遣皂衣25人護送,奉表稱臣。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吳雖暫時與遼東交惡,卻意外與高句麗聯係上了,孫權日後就曾三次遣使出海至高句麗。值得注意的是,高句麗未必就這麼容易糊弄;遼東公孫氏威壓朝鮮半島,公孫康掌權時,還曾“破其國,焚燒邑落”,險些滅掉高句麗。因此,高句麗王也可能是“將計就計”與東吳達成聯係,借此向遼東公孫氏施壓,並能獲取來自東吳的賞賜。

最後是西南航線,自江浙沿海地區出發,向南可抵達海南島。吳赤烏五年(242),孫權令聶友、陸凱領兵三萬出征海南,雖短暫統治了此地,但吳軍又因為“水土氣毒”而被迫返回東吳。與之相比,東吳在西南方向的航線卻取得了較大成功。

早在黃武五年(226),江東文武就對南海諸國有過初步了解。這離不開一個叫秦論的“羅馬人”。據《梁書·諸夷列傳》記載:“孫權黃武五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權)差吏會稽劉鹹送論,鹹於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

古籍中的“大秦”一般是對羅馬帝國的通稱。但在東漢、三國時,大秦主要指“埃及亞曆山大城,或者說是指以埃及亞曆山大城為代表的羅馬帝國東部地區”。換言之,在呂岱進駐交州後,一個不知其名隻知其字為“秦論”的埃及商人前往東吳當時的都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並得到了孫權召見。在秦論的介紹下,孫權提前看到了海外風景,這便為他日後遣使出使南海諸國做了鋪墊。

據《三國誌·呂岱傳》記載:“岱既定交州……又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秦論來華當年,位於東南沿海地區交流(貿易)中心的交趾為孫權所掌控,於是扶南(今柬埔寨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林邑(今越南中部)、堂明(今老撾)等國紛紛遣使入吳。

其中,與東吳政權往來最密切的就是扶南國。赤烏六年(243),扶南國王範旃曾向孫權進貢過樂隊和土特產;在這之後,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南海各國,“其所經過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是為《扶南異物誌》與《吳時外國傳》。隻可惜,二書均已亡佚。好在《吳時外國傳》現散見於《太平禦覽》《初學記》《藝文類聚》等類書中,經由後人輯佚,所見古國、地區雖隻餘31處,但仍能一覽東吳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非洲地區的交往。可見在三國時代,中國便與越南、柬埔寨、老撾、埃及、印度等國進行過良好往來。

東吳水軍的“黑科技”

孫權之所以要倡導“大航海運動”,顯然是因為三國時代“內卷”嚴重,導致他不得不尋求海外發展。當然,東吳所擁有的強大水軍與發達的造船業,也給了東吳政權以莫大信心。那麼,東吳的“艦隊”到底有哪些“黑科技”?

平穩、噸位大、種類與數量繁多,是東吳戰船的顯著特點。《太平禦覽》稱其為“舟楫為輿馬,巨海為夷庚”,意思是說,東吳水軍乘船猶如坐車騎馬;哪怕是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也成了平地。能做到這一步,離不開長江中下遊地區造船業與手工業的蓬勃發展。

影視劇中對敵作戰的東吳水師。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影視劇中對敵作戰的東吳水師。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