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羅晴秋:以全球視野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工程(2)

2022-08-18 15:06:34鳳凰網國學

以下為整理後的采訪實錄:

鳳凰網:您覺得傳統文化在未來的社會建設中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羅晴秋:這是一個時代課題。每一個文明都會滋養出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傳統,文化往往跨越國家的地理界線,體現為人們的價值觀、信仰,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集體人格及生活方式。正因為如此,文化偏見、文化衝突亦會普遍存在。因而,文化的多樣性、跨文化交流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態,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社區與社區之間。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已經20來年了,文化多樣性給全球治理帶來的,並非隻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科技層麵的加速迭代並沒有帶來文化層麵的加速融合,便捷的社交與交通工具並沒有親近陌生的彼此,越來越常見的文化偏見、意識形態分歧、對抗,不利於人類自身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世界越來越矛盾糾結,人們越來越焦慮不安。一方麵,跨文化相處是常態,另一方麵,文化衝突從未消停;一方麵,科技迭代、數字化轉型是常態,另一方麵,科技壁壘、數字鴻溝日益擴大。那麼,人類的出路在哪裏?這個問題世界各國都在思考和探索。

人類社會今天麵臨的“黑天鵝”“灰犀牛”,根源還在於文化衝突。實際上,衝突不能解決衝突,恐懼往往來自恐懼本身,世界並非想象中的樣子,人類不同文明及其不同文化,隻有在更廣泛意義上的交流學習,才能管控自己眼裏的梁木,才能滋養謙卑的沃土,才能產生更具全球意義的文化認同。

雖然社會演進因重大科技的推進變得有跡可循,但並非是齊頭並進的。從全球來看,既有農耕文化的社會形態,也有數字化程度特別高的智能社會形態,還有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形態,在世界的某些部落,甚至還存在漁獵社會形態——它們並存於一個世界。處於不同社會階段的群體,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屬性,這是社會治理、全球治理的真正挑戰。

上一頁2/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