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鼓樓前”,北京曆史上的平民樂園(3)

2022-08-18 14:43:52新京報書評周刊

傳說,一天慈禧在靜心齋西北新蓋的疊翠樓吃飯,突然一股濃香從北麵的荷花市場徐徐飄來。她連忙叫小太監去市場打聽打聽,什麼吃食這麼香?小太監挺機靈,到了荷花市場,挑著揀著,買了幾樣好吃又好看的小點心,拿荷葉一包,端到了慈禧麵前。老佛爺一嚐,這個香啊!大不同於宮裏“中看不中吃”的禦膳,立刻傳旨叫禦膳房裏管事的,到荷花市場把這幾樣吃食的手藝都學來。從此,禦膳裏就添了肉末燒餅、小窩頭、豌豆黃、芸豆卷……

如此說來,貼近皇家西苑三海的後海倒真成了朝野共有的一片水景花園,尤其到了夏天,四方遊客借著一片水域,絡繹不絕,紛至遝來,休閑、去暑、購物、找樂兒。

說起當年的荷花市場,金受申先生在《北京通》裏有這樣的回憶:

前海“集香居”前,滿植荷花。……海中有蝦菜亭舊址,萑蒲叢生。近西端,長堤橫亙南北,堤麵寬闊,高柳茂密。民國五年以前,每到夏天,便有人在此設立茶桌,喜享清福的,便可到此品茶閑談。民國五年以後,開辦“荷花市場”,從端陽起,至中元止,招集商人營業,主要為兩岸茶棚。茶棚半岸半河,架以木板的謂之“水座”,茶資較昂。此外有臨時飯肆,炮烤涮攤、河鮮棚、冷食棚以至果攤、西瓜攤、豆汁灌腸,食物皆備。更以“八寶蓮子粥”為應時小吃。售賣零物的,上自古玩攤、書攤、字畫攤,以至玩具、草蟲和應時的扇攤。娛樂方麵,有落子棚、雜耍棚、書場、相聲場、把式場,甚至白雲鵬、“老倭瓜”、葛恒泉等也來此獻藝,各種營業都近於平民化,而且閑遊並不收費,所以曾經熱鬧一時。

冬天的護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著許多冰床招攬乘客,在新年正月,坐著冰床,馳騁冰上,雖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幾年,我每到正二月,常在一溜胡同廣慶軒聽楊雲清說《水滸傳》,傍晚散書,由銀錠橋到德勝門,坐一個來回冰床,然後地安橋喝上二兩白幹,也是閑適有趣的。

鄧雲鄉在他的《紅樓識小錄》裏這樣描寫湖水裏產的“菱角”:

幾十年前,什刹海、德勝門外雞頭池、菱角坑出產的菱角,並不是極小的,是比江南野菱、小紅菱略大一些的兩角小菱。生時綠中泛紅,煮熟後褐色,吃起來十分鮮嫩,較之江南老菱,一咬滿嘴幹末子的好吃得多。什刹海荷花市場和會賢堂飯莊賣冰碗和蓮子粥,用的鮮菱角,都是這種菱角。

原來的荷花市場自五月初五五月節開市,到七月十五中元節休市,整整一個夏天滋潤著北京人溽熱的煩躁。

1990年,一度沉寂的荷花市場重張了,更華麗、更氣派了,成了中外遊人夏日消暑休閑的理想佳地。

如今,荷花市場更紅火了。各色各樣的餐飲、酒吧布滿了海子四周,連附近的胡同也拆改成形形色色的酒吧。燈紅酒綠,輕歌曼舞,映襯在什刹海波光瀲灩的秀色中,招引得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人們坐著三輪車遊完胡同、四合院後,再到水邊一坐,喝著咖啡、品著花茶,細細地去咂摸老北京的悠悠長韻,那叫一個美。

本文選自《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商街——燈火相接》,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