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鄱陽湖之戰上的“火”與“炮”:中國最早的炮艦對攻(2)

2022-08-05 15:21:45國家人文曆史

八月,大戰爆發。朱元璋的戰船為“白船”,陳友諒軍為“紅船”。白船體積較小,而陳友諒的紅船,據《明史》載“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裏,旌旗戈盾,望之如山”,堪稱巨艦,做工也更結實,但卻有個阿喀琉斯之踵——船體巨大,不便轉動。朱元璋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遂命自己的戰船載著弓箭手“往來湖中仰而射紅船”“一日攻數次,白船輪次而戰,紅船疲倦”。劣勢變成優勢,一番車輪戰,便將對手巨艦的精力消耗大半。接下來,就該火器上場了。船上將士“比至紅船三百步間,箭銃、將軍筒、標叉俱發如雨”,密集的打擊,使得“紅船將士無所躲避,僅以板牌遮身,或伏匿,或趨走,無出視者”。

朱元璋憑借火器一路乘風破浪,勢如破竹,而陳友諒的戰艦亦調動火炮進行反擊。鄱陽湖麵濃煙滾滾,戰況極其慘烈。盡管朱元璋每艘戰船都裝備了大量精良的碗口銃,但麵對對手綿延數十裏“望之如山”、氣勢奪人的巨艦聯結布陣,依然難以取勝。關鍵時刻,救了朱元璋一命的仍是一個“火”字。

他采納部將郭興的建議,挑選勇士駕駛7艘火藥柴薪漁船,迫近敵艦,順風放火。火借風勢迅速蔓延,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陳友諒軍數百艘巨艦轉瞬間便被大火吞噬。這一幕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極為相似,可惜漢軍卻沒有“華容道”可走:被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混戰中,一根飛箭射穿了大漢皇帝的頭顱,陳友諒殞命疆場,盛極一時的大漢政權也在不久後灰飛煙滅。

此役之捷,朱元璋戰船上配備的一種叫“碗口銃”的火器,發揮了極大的功效,盡管當時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槍炮之別,但顯然,在戰船上裝備碗口銃的配置,已頗有些後世炮艦的雛形。學者王兆春的《中國火器史》一書甚至提出一種說法,認為鄱陽湖之戰中的碗口銃戰船為“世界上最早的炮艦”“朱元璋也因此而成為世界海(水)軍史上,創造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水戰戰術的統帥”。

上一頁2/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