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曹魏和東吳都曾多次恩赦,為何氣度恢宏的諸葛亮,卻極少大赦天下

2022-08-02 12:47:32曆史大學堂

古代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常會用到“大赦天下”的手段。《尚書·呂刑》中也有“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的說法,可見在上古時期,宥赦製度便初具初始形態了。

所謂“赦”,即免除刑罰,大赦天下隻是其中一項;此外還有“曲赦”,即赦免部分地區罪犯的刑罰。至於“宥”,則取“寬宥”之意,意為減輕刑罰,從寬處理,如朝廷發“德音”,就是對重刑犯進行減刑、對輕罪者進行釋放。

兩漢以來,儒學大興,據相關統計,兩漢共赦218次。及至漢末三國,無論是曹魏、東吳,還是諸葛亮之後的蜀漢,皆曾多次恩赦。唯獨諸葛亮執政期間,卻極少言赦,隻有蜀主劉禪即位當年才出現了一次。諸葛亮氣度恢宏,世所共知,可他又為何要這麼做呢?

上圖_ 諸葛亮

上圖_ 諸葛亮

一、諸葛亮“赦不妄下”

諸葛亮對大赦的態度,見於《華陽國誌·劉後主誌》:“丞相亮時, 有言公惜赦者, 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宜於治!’”

諸葛亮出身名門,通曉儒學經典,但又不是一個標準“儒生”。其一生所學龐雜,頗有法家、名家、縱橫家、道家等學說的影子。在蜀地時,諸葛亮曾擔任太子劉禪的老師,為其抄寫“申、韓、管子、六韜”等各家典籍,還傳到了劉備耳中。申不害、韓非子為先秦時期的法家代表,管仲又是諸葛亮的“偶像”之一,諸葛亮不言赦的做法,顯然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上圖_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

上圖_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

韓非子曾雲:“今緩刑罰,行寬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為治也。”這話說到了點子上。自古以來,刑與法都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手段,也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措施。一旦國家疏於刑罰,習慣用大赦來維護其統治,奸邪之人就會趁機作亂,侵吞良善之人的利益。換言之,國家頻繁宥赦,小人犯罪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而這種約束一旦降低,擁有權力與武力的豪強地主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公然踐踏法律。時間一長,不僅會導致社會動蕩混亂,也會大大降低官府的公信力。

這絕非是妄言。東漢桓帝時,社會昏暗,朝堂不得不經常大赦,以達到樹立恩德、強化皇權的作用。當時,有個名叫張成的術士,因“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其實,所謂的“占卜”隻是一種借口,按範曄《後漢書》與《太平禦覽》注引謝承《後漢書》記載,張成正是宦官集團的附庸。利用自身職業的特殊性,張成可以輕鬆接觸到把持朝政的宦官,然後利用“大赦”做文章,或攫取私利,或殺人泄憤。

上圖_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

上圖_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