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這條二百七十多米長的小街上,為何有七家老戲園子?

2022-07-28 11:22:18新京報

西城區前門外商業街——大柵欄,中外皆知、聞名遐邇。作為京劇早期的搖籃,前門外有著北京城曆史最悠久的戲園茶樓,引來了大量的戲曲觀眾。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國,大柵欄這條二百七十多米長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戲園子。本期的京華物語,就來說說老戲園子。

《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戲曲——迷彩萬縷》,張永和 張田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戲曲——迷彩萬縷》,張永和 張田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前門外大街西側,有著北京城曆史最悠久的戲園茶樓;西城區大柵欄商業街,聚集著七家老戲園子。紮堆的戲園形成了規模效應,引來了大量的戲曲觀眾,西皮二黃首先在這裏唱響,這裏是京劇早期的搖籃。

老戲園(《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戲曲——迷彩萬縷》內頁插圖)

老戲園(《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戲曲——迷彩萬縷》內頁插圖)

西皮二黃興起前門外

西城區前門外商業街——大柵欄,寬不足七米、長不足三百米,可是卻中外皆知、名聞遐邇。

大柵欄,北京人念“大什爛兒”。這個街名怎麼來的?這條街真的曾經有個大柵欄嗎?還真有。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代大將徐達趕走了元順帝,占領了大都城,將大都改名為北平。明永樂元年(1403),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從他侄子朱允炆手裏奪取了皇位,他又改北平為北京。戰亂之後的北京居民減少,商鋪關門。朱棣為讓北京盡快繁榮起來,就在正陽門外蓋起了一些鋪麵房,讓商戶來這兒做買賣。

沈榜著《宛署雜記》雲:

(永樂)改建都城,猶稱行在。商賈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門,鍾鼓樓等處,各蓋鋪房,……招商居貨,總謂之廊房雲。

廊房,就是國家出資,在城門外蓋起的連排鋪麵房。正陽門外,一共蓋了四條,現稱為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和廊房四條。其中以廊房四條街麵相對比較寬闊條件最好,因此招來的鋪戶也最多。

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了提高北京城的防禦能力,在北京的內城之外,又加了一圈城牆。於是把城南的大片區域圈了進來,北京人稱之為外城。正陽門以裏,稱之為內城。清軍入關以後,內城裏駐紮八旗軍隊及其家屬,漢人則全都遷到了外城。前麵說到清初規定內城不許開戲園子,內城就指的是正陽門以裏。

那這個“大柵欄”又是怎麼回事呢?在胡同口設置柵欄,是為了維護治安。明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下令在京城內以及關廂地區的大街小巷設立柵欄,早啟晚閉。這個辦法也被後來的清代沿襲下來了。清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下令將城外各巷口照城內街巷一樣設立柵欄,並規定:定更(晚7點)後,老百姓均不得隨意出入。要是定更以後仍然出來溜達就是“犯夜”,被巡夜的官兵拿獲,是要判罪的。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再次下令,在外城街巷口豎立柵欄,並且還派遣專人負責巡查。乾隆以後,北京城內的柵欄多了起來,據《八旗通誌》記載:當時僅北京內城就設有柵欄一千多處。

為什麼到處都有柵欄,唯獨前門外的“大柵欄”叫響了呢?前門外的大柵欄,原來叫廊房四條,這條胡同裏聚集著一些大買賣家。商賈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集資在胡同口處安置了一座高大漂亮的鐵柵欄。日久年深,人們就用“大柵欄”這個稱呼代替了廊房四條的本名。在《乾隆京城全圖》中,廊房四條的位置已被標為大柵欄了。這說明大柵欄這個稱呼至少在乾隆初年之前就已經形成,但廊房頭條、二條、三條的名稱卻沒有改變,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大柵欄名稱的由來。

大柵欄裏有哪些大買賣家呢?有自打康熙年間就進駐的同仁堂老藥鋪,以後陸續開業的有步瀛齋鞋店、馬聚源帽店、內聯升鞋店。到了光緒年間,大柵欄裏又有所謂八大祥之稱的綢布店,即瑞蚨祥、謙祥益、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益和祥等,以及張一元茶葉莊,等等。當時的民諺這樣流傳著:“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說的是當時一個闊綽人家的穿戴,所謂的四大恒是指當時老北京的四大票號——位於東四牌樓附近的恒利、恒和、恒興、恒源四家錢莊。

說這麼多商家老字號幹嗎呢?因為大柵欄這條商業街繁華紅火,這才引來娛樂業為其錦上添花。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國,大柵欄這條二百七十多米長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戲園子。您聽我跟您數一數——

從大柵欄的東頭往西頭,路北頭一家是慶樂園。路南毗鄰的糧食店胡同北頭,有一家中和園老戲園子。慶樂園對過路南是三慶園。再往西是門框胡同南端的同樂軒。再往西是一個叫慶和園的老戲園子。它的西邊就是很老的廣德樓了。廣德樓對麵是一個較晚開業的叫大亨軒的,既演曲藝又演戲曲的茶園。加起來總共是七家老戲園子。

中和戲園(《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戲曲——迷彩萬縷》內頁插圖)

中和戲園(《北京中軸線文化遊典 戲曲——迷彩萬縷》內頁插圖)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