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3)

2022-07-28 11:22:16新京報

孫廷銓《顏山雜記·琉璃》中稱:“吹圓球者抗之,吹膽瓶者墜之。一俯一仰,滿氣為圓,微氣為長。身如朽株,首如鞀鼓,項之力也。引之使長,裁之使短,拗之使屈,突之使高,抑之使凹,剪刀之力也。”

扇風玻璃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

圖中的男子正通過用扇子扇風使玻璃冷卻。李太郭在《真實的中國人》一書中也有記錄:“作坊中一般雇傭三人,一個會在窯爐邊為挑料者扇風冷卻,以至於不被窯爐中的熱量灼傷,世界上也許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得扇子的原理了。另一個助手會在挑料後關閉爐門,並進行必要的吹製。由於使用木炭,因此有足夠的熱量。”

戒墨度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

圖譜記載了製作平板玻璃的技術,雖然此前的文獻中也存在有關玻璃屏風和玻璃窗的記載,但綜合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清代晚期這一技術才真正成熟。這時使用的平板玻璃製作技術並不是現代工業中的平拉法、浮法或者引上法,而是先吹出大玻璃泡,再進行裁片磨製。圖中反映的就是裁片前用墨線進行標記的場景。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了確保裁片大小合度,古人會用專門的木片以輔助畫線。

裁片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

圖中的人是在將大玻璃泡按所畫的墨線裁開,以方便後續磨平。裁片所用的工具是金剛石。清同治年間王侃《江州筆談》中記載了他在重慶看到的類似工藝:“見爐熾石甕通紅,甕身欹側。其口外向深二尺餘,消冶石粉,如金之在熔,匠者力持四尺鐵管,挑起如餳,旋轉其管裹之,急以拍板相規,再入火中,移時,自管端吹使微空,複挑複裹,視其大如茹,持登木架,俯向地坑中,手轉口吹,漸長二尺餘,大過合抱。既冷,赤色轉綠,光明透澈可愛。脫其管,以金鋼劃開,有若瓦解。承以大土坯,入別爐烘之,則漸展平,以作鏡屏各物,隨料取用。問其火候,蓋三晝夜乃能熔化。”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