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司馬氏主導的滅蜀、滅吳之役,為何總是演變為“二士爭功”的悲劇(3)

2022-07-27 11:19:07曆史大學堂

王濬VS王渾:“二士爭功”的翻版

多年之後,因滅吳而引發的王渾與王濬間的爭鬥,幾乎就是鍾會與鄧艾“二士爭功”的翻版。從益州出兵的王濬沒有按照晉軍的總體謀劃接受王渾節度,而是利用自己順流而下的優勢直趨建業、迫降孫皓,拿下了滅吳的頭功,從而引發了王渾的極大不滿。王渾出自魏晉時代的名門——太原王氏,其父王昶與司馬氏關係親密。而王濬一家雖非布衣寒士,卻和司馬氏等曹魏大族毫無淵源。在王渾誣告王濬悖逆妄為時,朝堂之上幾乎眾口一詞,建議押解王濬回京受審。好在晉武帝司馬炎非昏庸之主,隻是下詔告誡王濬要聽從指揮,不要辜負朕意雲雲。

然而,司馬炎有意“息事寧人”,卻並不能使王濬擺脫朝臣的不斷參劾。而王濬也深知自己的處境,故而時刻小心,與人交往必備有警衛,以免成為“鄧艾第二”。值得注意的是,東晉初立時曾大封開國名將之後以籠絡人心,而王濬後代卻沒有受封記載,這其中怕與司馬昭嚴懲鄧艾之後不無相似之處。

上圖_ 東晉時期形勢圖

上圖_ 東晉時期形勢圖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不難得知,司馬氏主導的滅蜀、滅吳之戰,在功成之後總是發生“二士爭功”的悲劇,表麵上看是功臣之間的利益之爭,但實際上卻反映了占據司馬氏集團核心地位的世家大族子弟與出身微末的功臣之間的矛盾衝突。大族子弟通過相互抱團,對與自己質不同類的階層實行“黨同伐異”,從而保證家族勢力長盛不衰。

這種壅塞統治階級內部人才上升渠道的做法,不僅使得西晉政治喪失了應有的活力,釀成了一係列“同室操戈”的悲劇,更為後來武帝身後的種種災難性衝突埋下了禍根

作者:林森

參考資料:

[1]《三國誌·魏書·鍾會傳》《三國誌·魏書·鄧艾傳》《晉書·文帝紀》《晉書·武帝紀》《晉書·王濬傳》《世說新語·言語二》

[2]仇鹿鳴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

[3]謝文學 《潁川長社鍾氏家族研究》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