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司馬氏主導的滅蜀、滅吳之役,為何總是演變為“二士爭功”的悲劇

2022-07-27 11:19:07曆史大學堂

發生於三國末期、由司馬昭主導的曹魏滅蜀漢之役,在成功後卻引發了鍾會、鄧艾兩大功臣的自相殘殺,最後演變為“二士爭功”的悲劇。這一故事在後世經《三國演義》的妙筆演繹,在今日可謂家喻戶曉。

無獨有偶,由司馬昭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所主導的西晉滅吳之役,在成功後再度引發了兩大功臣王渾、王濬的反目成仇,差一點重演了“二士爭功”的一幕。雷同的劇情、相似的過程,不禁令人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司馬氏所主導的滅蜀、滅吳之役,在大功告成後卻總要發生功臣之間的齟齬?

上圖_ 司馬炎(236年-290年),即晉武帝 (好像有版權)

上圖_ 司馬炎(236年-290年),即晉武帝 (好像有版權)

鍾會VS鄧艾:兩個階級之間的爭鬥

鍾會與鄧艾的“二士爭功”,表麵上看是兩個人之間的利益之爭,但實際上,這卻是魏晉時期兩個不同階級間的權力之爭。

我們知道,漢末到晉初,是世家大族政治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成熟的時期。尤其在三國時代,世家大族對於各方勢力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存在,劉表沒有荊州大族蔡氏、蒯式的支持,袁紹沒有河北大族田氏、崔氏的力挺,也就不可能成為一方豪強。同理,潁川荀氏、譙沛夏侯氏之於曹操,江淮顧氏、陸氏之於孫權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個人職業生涯”一說,一般而言作為政治人物,多是得益於家族的關係而出仕,為家族的前途去奮鬥。而這些人與自己老板的關係,更像是借助家族的力量帶資入夥,而不是個人去人才市場應聘就業。

上圖_ 鍾會(225年—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

上圖_ 鍾會(225年—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

而司馬氏集團也不例外,在魏末晉初支持、追隨、輔佐司馬氏的重要人物,幾乎都出自與司馬氏通世交好的曹魏政權中的名門大族,鍾會就來自這樣一個大族——潁川鍾氏。其父鍾繇與司馬懿同為魏臣,關係密切,鍾會之兄鍾毓與司馬師情誼甚篤。更重要的是,鍾毓因反對曹爽,被視為高平陵之變的重要支持者而極受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器重。得益於家族的關係,鍾會年紀輕輕就身居要職,30歲時已作為司馬師的重要謀士掌典軍機,而後又成為司馬昭的心腹,被稱為“時之子房”,“當世與奪,無不綜典”(《三國誌·魏書·鍾會傳》)

而與魏晉大多數重臣出身名門不同,鄧艾出身非常低微。他本是襄城典農屬下屯田的部民,因其才能被司馬懿發現而辟為掾屬。雖然在對抗蜀漢、經營關中的軍事領域中屢建功勳,但鑒於其出身,司馬師兄弟始終對其不甚重視,也從不將其視作肱股。史籍記載,鄧艾口吃,自稱時總是“艾艾艾”說半天停不下來,為此司馬昭曾在大庭廣眾之下嘲諷他:“卿雲艾艾,定是幾艾?”(《世說新語·言語二》)這其中就很能反映出司馬氏對鄧艾的態度。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理解為何在日後的滅蜀之役中,出任主帥的是鍾會,而不是對蜀軍事經驗豐富且在魏官兵中深孚眾望的鄧艾,就能理解為何司馬昭要派自己的主簿師纂出任鄧艾的司馬,同時又以衛瓘持節監視鄧艾所部。

上圖_ 鄧艾(本名鄧範,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上圖_ 鄧艾(本名鄧範,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