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中國人深信的兩份傳世奇圖 暗藏一個千年謊言?(8)

2022-07-22 09:33:35文化縱橫

考證缺陷,無疑會影響到黃氏兄弟的“河洛”解釋與批評效果。他們的“河洛”之說背後有著更為宏觀的學術思想和社會曆史批評方麵的追求,然據其“河洛”考證與解釋是無法完全實現的,更何況他們的考證麵臨不可逾越的文獻缺失,其考釋也總被批評的意見、態度所牽係,遮蔽了所批評對象學說的客觀實際、合理之處。

“河洛”之說興起於兩漢,黃氏兄弟對漢代“河洛”之說持徹底否定的態度。 漢武帝時期,儒學獲得官方主流地位,《周易》漸成首經,孔子成為至聖,加之“一字萬言”的煩瑣注經學風和符命盛行,學者們圍繞經典和文獻記載的“河圖”“洛書”解說甚多,發揮更是不少。 在緯書大事敷陳之下,漢代“河洛”文獻漸至豐盈,甚至脫穎而出,一度與《易》相配而立。 黃氏兄弟肯定漢人去古未遠,流風猶存,訓詁有信,但批評其“又不幸而為稗緯所混淆,大道淪於草莽” (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卷上) 。黃氏批評固有一番道理,但漢唐圖書之說卻不可一概否定。盡管漢代文獻在後世丟失、禁毀甚多,仍然可以勾勒出漢唐學者或文獻中的“河圖”“洛書”麵貌,諸如來源、出世方式、地點、時間、頻率、篇數、文本形態、字數、內容、性質、地位以及與《周易》的關係等。 漢唐學者於經書未盡處增以己見,是政治與經學發展之必然,對後世而言已經成為精神曆史之實在,自有其價值意義。但在黃氏兄弟和批評者看來,漢唐之於宋人的影響,是誤導;宋人對漢唐的繼承,則是誤信。 這是因為,他們對漢代“河洛”資料的全麵掌握、客觀敘述、準確解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對“河洛”學說的緣起、原因、增益層次、價值意義等等缺乏足夠探討,從而對漢代圖書發展的曆史、功能、意義的認識流於簡單化、表麵化,存在理解偏差,遮蔽了漢唐圖書文獻背後具有的政治哲學、文化傳播學、文獻學、文本學等方麵的學術史意義和理論思想內涵,進而在他們的理解中帶有門派、門戶之見,儒學思想上趨向保守,而文化上越發狹隘。

上一頁8/1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