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明朝人在衣、食、住、行方麵是如何炫富的?(2)
2022-07-21 10:56:52清風明月逍遙客
在以奢為傲的明代社會中,衣服顏色免不了越來越鮮豔濃鬱。但是,我們不能以“俗”一字一言蔽之,因為那越趨於豪華繁縟的構圖方式亦反映了世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比如將芙蓉、桂花和萬年青繡在衣上,意指“富貴萬年”;若將蝙蝠和雲霞畫在一起,則為“福從天降”。這些衣飾圖紋構思巧妙,含義雋永。可見,士大夫競奢不僅是材質之爭,亦是一場雅意之爭,畢竟胸無點墨之人實難以體會當中的巧思細意。
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
在物資匱乏的明朝初年,飲食文化自然沒有多少花樣,但到後來社會慢慢富足起來,士人們自然不會委屈自己的肚子,飲食也就越發“刻意求精”。在李樂《見聞雜記》中就有提及張居正吃飯時,哪怕盤上百品菜肴,他仍覺得無下箸之處。至於昊越王妃之兄孫承佑每次宴會都要殺牲縱酒,甚至為了吃到最鮮美的魚肉,他隨車北征也要“以雍馳負大解貯水,養魚自隨”,以便在幕舍中也能膾魚嚐鮮。
當然除了滿足口腹之欲,明代士官階層在追求奢侈中也慢慢重視養生。《讀書鏡》就有言:“醉醴飽鮮,昏人神誌,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慮,無滓無穢。”,所以不少士大夫也會食用蔬菜、粗糧,以促進腸道健康,如兵科給事中蔣性中宴請周忱時,便有碟名為“金花菜”的菜肴,而布政司參政張楚城宴請他人時,亦會在席上多添一道“神仙菜”。雖然隻不過是些草頭和醃菜,但可以看出士人夫們在競逐奢華中也講求修身養性的精致飲食。
明朝之所以這麼講求飲食的精致性,甚至有人大費周章去研究飲食文化是因為文人士大夫看來,吃喝並非俗事。明人好客,多以吃會友,餐宴不僅反映著個人品味,更是促進官場交往的風雅之事。這樣看來,張岱的祖父張汝霖創下“飲食社”,寫下《饕史》也是自然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