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2022-07-19 11:01:18最愛曆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二日,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明軍大營。

剛經曆了第五次北征的朱棣,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縱觀此生,他五征漠北,鄭和六下西洋,無一不是影響大明國運乃至中國曆史的大事件。

但此時的他,心裏卻仍殘存著遺憾。他拚盡全力留下最後五個字:“夏原吉愛吾!”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紫禁城,坐鎮京師的,正是“胖瘸太子”朱高熾。

再也不用活在父皇的陰影下了,朱高熾感到了一絲輕鬆。

沒有他,也許就沒有永樂盛世

但長期監國的經驗告訴他,此時還不是該放鬆的時候,他的兄弟們也在盯著後永樂時代大明至尊的寶座。

而現在,能救他的,大概也就隻有父皇口中的夏原吉了。

▲夏原吉畫像

▲夏原吉畫像

01 建文朝的“後勤部長”

其實在22年前,他是建文皇帝的“後勤部長”——大明戶部右侍郎。

此時,他職責是為大明“正規軍”籌措錢糧,提供保障,維持國家財政收支平衡。

若不是建文帝堅持“削藩”,起用“草包將軍”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致使大明軍隊慘敗。也許他會在建文朝發光發熱,開啟大明“建文盛世”。

但曆史沒有假設,自從第一次與朱棣“零距離”接觸,他的命運就悄然改變了。

那是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大明皇宮燃起熊熊烈火,皇帝早已不知所蹤。南京城最後一道城門——金川門被打開,“勝利者”的朱棣率領手下大軍“回家”了。

作為曾經的造反派,朱棣進城後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處理掉那些當初支持建文皇帝“削藩”的大臣,諸如,黃子澄、齊泰之流,通通身死族滅。

而作為建文帝的“後勤部長”,南京城破之時,夏原吉卻在戶部埋頭苦算戰爭損失和抵禦燕軍的城防用度,絲毫沒有被外界的殺伐之聲所擾亂。

直到被搜捕的士兵發現,將其捆綁帶到朱棣麵前。

當敵軍主帥朱棣站在自己麵前時,或許夏原吉也曾想過自己即將大禍臨頭。

但這位以勝利者姿態進入南京城的新皇帝,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夏原吉的表情。

此時,早已被屠戮的血腥之氣模糊了雙眼的他,表現得異常憤怒。

正欲對夏原吉下狠手時,這位“建文舊臣”卻為工作提出了求情。

他說,自己本來就該死,但是手頭上的賬目沒有厘清,能否再借他三日?

朱棣一愣,怎麼,這個時候還有大臣願意舍生忘死地工作?

這夏原吉該不是腦子“瓦特”了吧。

可是當他聽到身邊同為“建文舊臣”、“變節者”的兵部尚書茹瑺說他在“靖難”之役中替建文帝出力甚多,朱棣瞬間明白,這就是個為了國家不要命的大臣。

當即下令釋放夏原吉,並邀他擔任新朝的官員,繼續留在戶部效力。

我們今天不得而知個中緣由,但據相關研究學者表示,朱棣和夏原吉之間應該有過一次對話。

就是這次談話改變了夏原吉對朱棣的看法。專家稱,儒家尊崇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同則可相與謀。”道,是他們最終達成合作的基礎。

也就是說在這次的談話中,夏原吉與朱棣產生了對彼此的信任。

▲建文皇帝劇照

▲建文皇帝劇照

02 永樂朝的“治水專家”

永樂元年,浙西再次發大水。

這裏曆來都是大明賦稅的重要來源,以往朝廷屢次派人去抗洪救災,效果都不好。

而如今新朝剛剛建立,天下目光皆聚焦於這次災難,朝廷準備怎麼處理?身為皇帝的朱棣如何不清楚?

在這個節骨眼上,朱棣想到了“建文舊臣”夏原吉,不知他是否值得自己的信任?

接到命令的夏原吉即刻出發,治水期間,他常常日夜思考如何更好地消除水患

因此,在疏浚工程現場,經常能看到一個身穿布衣的官員徒步往返住所,即使天氣炎熱也一如既往。

當時的人多有不解,他卻說:“如今因為洪水的影響,百姓們都很辛苦,我作為負責疏浚洪災的官員,又怎能貪圖安逸呢?”

通過實地考察,他向皇上提出了遵循古時候夏禹治水的方法,導三江入海,疏通吳淞江下遊、連接太湖水係,然後建立水閘,按照汛情變化決定開合閘門。

不出意外,皇上同意了。

隨後,他又帶著軍民分別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等地,一舉根治了為害大明多年的江南水患。

使這塊帝國賦稅重地重新煥發生機,為即將到來的“永樂盛世”提供堅實經濟基礎。

這些都被朱棣的親信“黑衣宰相”姚廣孝看在眼裏,他向朱棣盛讚:“原吉真有上古仁德之心。”

▲古代治水示意圖

▲古代治水示意圖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