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2022-07-19 10:47:42明清史研究

明朝與清朝,朝廷對宗親的安置,是截然不同的,明朝藩王“非有詔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卻是“無聖命不準離京”。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從本質上說,兩者都是為了防範自己人對皇位的威脅,效果各有千秋,很難說哪個更為高明。

從專業的術語來講,明代實行的是“分封就藩製”,這與漢朝的“郡國製”並無多大區別;而清代實行的是“封爵固京製”,算是中國曆史上的一種首創。

自古以來,皇帝往往“豈獨蕃草木,子孫已成林”,而且兄弟和叔叔也多,朝廷大多以“立嫡立長”的傳統來平息奪嫡之爭,但仍舊不能保證皇子們不覬覦皇位。

其實同樣的問題不止發生在中國古代,強盛一時的奧斯曼帝國也常常為新老蘇丹之間的權力交接大傷腦筋。為了確保新君對帝國統治無虞,奧斯曼人破天荒地創立一種方式,即新蘇丹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與這種殘忍血腥相比,中國人的手腕要柔和得多。漢高祖劉邦坐穩天下之後論功行賞,大批位高權重的將領得以裂土稱王,但在劉氏“家天下”的思維下,這種狀態隻是一種權宜之計。

全麵鏟除“異姓王”之後,劉邦定下規矩“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但“劉氏為王”就江山永固了嗎?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已經給出了答案,領頭的吳王劉濞正是劉邦的親侄子,也就是景帝劉啟的叔叔。

“七國之亂”平息了,吳王劉濞失敗了,但曆史上也有奪位成功的案例。比如唐朝初年,李世民逼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然後殺了哥哥即太子李建成,並把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全殺了,也成就了後來的“天可汗”。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高明?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大概是效仿西漢,四方疆土交予別人終究不如放在家人手中可靠,所以明朝的“王”還是一個不少地封。既然太子隻有一個,那麼其他王子去做個藩王也不失為一種補償。

上一頁1/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